7月12日,一篇《记者“卧底”洋码头当买手“假货测试”突围层层监管》的新闻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该新闻曝光消费者在洋码头通过买手代购商品疑似假货,买手认证、货源核查、物流监管均存在漏洞,操作过程暗藏玄机。
新闻大意如下:记者深入买手圈子,实测洋码头售卖假货,表示自己从国内快递了一个价格约400多元人民币的高仿手包给澳大利亚的朋友,在洋码头平台一经销售,随后记者以7000元人民币的价格在网店拍到这个产品,并于7月9日在国内收到货品。去掉各环节成本,理论上买手一单就挣了6000元左右的利润。这个过程中,代购平台洋码头所设立的监管程序如同虚设。
针对此事,雨果网第一时间向洋码头平台证实。12日下午,洋码头发布声明:
洋码头方面表示,洋码头平台严格按照DSR分值(买家评分、物流服务、客服服务)进行流量分发,并综合信用、行为、所在区域等指标综合判断。综合评分越高,卖家将得到更大的曝光。正常交易情况下,洋码头流量分发,倾向于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的卖家。
此次报道中,该卖家于4月注册,6月产生交易,属于新卖家、并且售卖高客单价商品,在正常交易中无法获得流量分发。而买家和卖家为同一交易主体,绕过了流量分发布控这一道防线。同时,买家在物流转台出现明显异常的情况下,强行确认收货,不符合正常消费行为。
然而洋码头也承认确实未能有效的覆盖“自买自卖”的交易行为,这是洋码头的不足;但针对正常的交易行为,洋码头平台将通过一系列的严格监管机制可有效保障消费者利益,如海外身份证明、信用证明、当地居住证明、商家主体证明等;同时针对卖家发布的上传商品,接受全程监管,当出现买卖家纠纷时,卖家需提供商品采购或进货凭证,并接受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商品检验。
高仿代购以假乱真,进口电商市场混乱
近年来,国内不少进口电商平台,都曾遭遇消费者投诉售假的情况,尽管平台极力否认,称不存在假货,但质疑声从未间断。
假货问题其实已经成为进口商品的一大隐患了,如何把控货源成为平台最为关注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假货的原始投资少,回报高。当商家通过售假实现原始积累之后,尝到了甜头,遂决定将假货进行到底。假货的屡禁不止,也为进口电商平台的监管造成了压力。
而且目前市场上的假货,例如LV、Coach包样品,每个都配有“发票套装”(包括刷卡银行小票、商场消费小票和海关单据),就算经过专业人士鉴别,可能都难以辨其真假,这样的现状让假货更加猖獗。
从事进口奶粉的电商从业者表示,代购本来就属于灰色行业,从形式上、利润上都存在疑问,很难真正去鉴别代购产品的真伪。
食品电商平台格格家表示,平台频频被爆出现假货,可能源于利益导向,假货产品中多以奢侈包、化妆品居多,原因就是这类产品利润高。
平台售假波及面广,最终影响消费者信任度
其实假货问题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每年3月15日,都会进行打假活动,不少售假新闻层出不穷。进口大平台出现售假新闻,后遗症就是让经常海淘的消费者感到不安全,严重影响消费者对进口电商平台的信用度。
格格家认为,平台出现假货其实与平台本身并无太大关系,最主要的还是市场的问题,鱼龙混杂。“很多进口平台并不想销售假货,毕竟一旦涉及售假的负面新闻,会严重影响进口平台形象,信誉会大大降低。但总是百密一疏,进口平台能做的就是有能力自营的尽量自营,制定相应的退换货以及赔偿机制,消除顾客的后顾之忧,比如格格家的所有产品都存在PICC承保的。”
目前跨境进口电商主要有买手制、平台入驻及自营模式,究竟哪种模式在遏制假货上更完善呢?
55海淘CEO顾军林告诉雨果网,买手制平台和淘宝类似,平台监管买手商品的真假存在难度,当然自营也就并非假货免疫,由于很大一部分品牌商不在中国网上做官方销售,货源不会来自品牌本身,而是来自各种非正规渠道,混入假货是难免的,尤其是针对爆款,暴利的驱使会让假货难以遏制。
“不过,无论是自营或者买手制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不一定哪种更适合进口电商的发展。未来平台到一定规模,是可以‘进化’到一种优点明显而缺点很小的模式,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模式能够永恒,旧模式总归会被新模式取代,关键还是自己创建新模式来取代自己的旧模式。”他说。
(文/雨果网 涂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