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制造业走向】中国制造业的优劣势


0.jpg

 【中国目前优势之一:国家战略】

目前来说,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同样意识到了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所以才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新常态,提出了一带一路,也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希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在《中国制造2025》的文件中提出了5点基本方针,分别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机构优化和人才为本。分别针对制造业发展的不同环节,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应对策略,希望帮助企业扎扎实实的打下基础,为未来的竞争提供更多有利的帮助。

根据中央的相关精神,多部委也在联手推动制造工业的绿色转型,并且明确了有关的资金扶持政策,各地也开始陆续制定和出台制造业方面的利好政策,比如设立促进质量升级的专项资金,再比如设立质量创新的专项奖励,以及被认定为高新技术的制造型企业,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等。

但这些政策都是有门槛的,也就是必须达到了相关的认定标准,低端的制造业如果靠现有的资质去申请,肯定是无法通过的,所以如果本身“硬件”不过关,实际上也是享受不到任何政策方面的助益,但对发展尚可的制造型企业而言,有可能带来新一轮的突围机遇。

另外,中国制造2025也锁定了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虽然这与大多数的制造型企业家的行业相关性不大,但也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振制造业”的决心,这是国家的一个大战略,关系到未来的产业布局和国际话语权,所以中国新一轮的制造业革命已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中国目前优势之二:专业配套】

实际上,对于制造业的未来,我们既不必太过乐观,也不必太过悲观,因为优劣共存,关键看如何将优势发挥到最大,把握住时间窗口期,如何将劣势进行扭转,防止国际巨头的强力碾压。

中国的制造业从无到有,通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也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这一点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制造业实际上从事的只是加工贸易,是简单的组装,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的就业问题,这类人群并没有别的技术,所以只能从事比较简单的手工劳作。

但经过长期的积累,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可以开始向更高的工业形态进化了,但大部分的制造企业已经习惯了生产低端产品,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并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去做高端产品,所以才有了这一场阵痛。

不是逼到万不得已的份儿上,谁愿意流血变革?谁愿意剜肉割心?谁愿意忍痛割爱?

过去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大部分是体现在劳动力的低成本上,当前这种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也造成了上面提到的产业外迁问题。

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现阶段外迁的都是一些工艺较为简单的产品,一些专业化协同要求较高的产业仍然选择留在了中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中国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有了门类相对齐全的产业配套能力,某个产品从开始到成品,在国内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合作的厂商,而印度、东南亚等地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关键优势。

所以很多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离不开中国,在印度、东南亚等地的配套行业发展成熟之前,就是留给中国制造业的一个时间窗口期,能否利用这个窗口期完成一次蜕变,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那么,中国制造业想要完成转型,面临着的最大问题又是什么?

【中国目前劣势之一:核心技术】

除了在价格方面的低廉,中国的制造业似乎没有更多可以拿得出手的优势了。

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中国的制造业整体含金量过低,技术水平不达标,趋同化现象严重,没有更多的竞争手段了。

当然,一些企业也通过各种营销方法扩大了产品知名度,比如事件营销、病毒营销、美女营销、恶俗营销等,但没有强有力的产品作为后盾,再巧妙的营销方法也注定是昙花一现,有时甚至会对品牌产生负面的影响。

就长远而言,还是要主抓产品质量,主抓核心技术,如果中国制造业的产品和技术不能适应新的时代,不能做出差异化,那么永远会面临着数不清的麻烦和危机。

如何顺应这股潮流,进行有效创新,让自己的企业拥有更多的生存空间,是每一个企业家都要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未来的竞争一定会加剧,在竞争后分层,在分层后淘汰,剩下的都是转型成功的制造型企业,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身后是无数的累累白骨。

不过,要想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是要做出很多牺牲和突破的,其中最难打通的一个瓶颈就是技术环节,我国目前的技术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的差距仍然很大,存在着老化滞后等问题。如果技术环节无法打通,制造业和经济的发展就会进入一个瓶颈期,有经济学家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

而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个宏观的话题本文暂不论述。

不同的行业有行业的规则和潜规则,有适用于自身的丛林法则,也有不同的行业格局和大的趋势,有国际上的大巨头,如何有效的制定转型计划,是考验掌舵人智慧和管理层能力的一个挑战。

比如,汽车制造商如何与保时捷、丰田竞争?

再比如,手机制造商如何与苹果、三星竞争?

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业都会面临着与这些国际大公司竞争的问题,而在综合实力无法与之抗衡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走一条差异化的道路,市场定位差异化,顾客群体差异化,功能外观差异化,品牌宣传差异化……

但差异化的切入点并不好找,因为无数的厂商都在冥思苦想这个问题,可以尝试的方法都已经被无数次验证过了,可以想到的方案都已经一次次的被提出了。

这方面,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依旧要去摸索。

【中国目前劣势之二:掌舵人思维】

总体说来,中国的民营制造企业家以草莽出身居多,当他们的玩法开始逐渐不被市场所认可和接受的时候,一部分先知先觉的人采取了主动甚至是断腕式的变革,让自己在新的经济环境中更有竞争力,而另一些则依旧保持着旧思维,逐渐与当下的市场脱轨,生存日益艰难。

于是,很多制造型企业家陷入了焦灼的状态,他们希望增加销售额,但不知如何去做;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利润,但难以突破自我的局限。

面对和过去截然不同的商业环境,他们希望能够成为行业的领袖,但看不清也跟不上时代的变局;他们希望能够基业长青,但或许只能迎来暗淡的结局。

一个企业掌舵人的思维和格局,决定着这个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对于新鲜事物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排斥,而是在了解和认知后,判断适不适合自己。

中国的制造厂商面对新形势下的新变局,所采取的行动也不尽相同,不过无外乎以下几种:

1、依旧闭目塞听,固执己见,用陈旧的模式来抵抗互联网的冲击,想再熬几年经济就会再次进入高速增长期,所以不为所动,其状况要么就是已经被市场淘汰掉了,要么就是一直徘徊在死亡的边缘;

2、接触过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但由于自身水平有限以及管理层素质不高,无法培养起自身的互联网思维,导致功败垂成;

3、引进过相关团队,操作过相关平台,学习过相关课程,交流过相关思想,努力想从传统的制造业变成新型的制造业,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的限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后续的发展乏力,目前止步不前或者呈现出了颓势;

4、掌舵人凭借决心和毅力,制造出了相对高质量的产品,并且让品牌在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目前的销售业绩也还不错,但距离国际化的大品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环境将有着更加急剧的变化,在一个个新的商业名词不断诞生的今天,在一阵阵“颠覆”、“连接”、“跨界”和“融合”的呐喊助威中,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不识庐山真面目”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实困境中,选择去信什么,选择去做什么,选择怎么做,都成了见仁见智的问题。

而大部分传统制造业的掌舵人,对于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理解,确实还很粗陋和浅薄,而在这样的领导体制下,非但很难在企业自身的土壤环境中培养出优秀的新型商业人才,即便是引进了有能力、有思想、有水平的“空降兵”,其结果不是被原有的体系同化掉,从而变得平庸和碌碌无为,就是因为水土不服而最终出走。

0 个评论

挖掘海量数据,第一时间反映跨境电商行业的热门风向,为跨境客户提供真实客观的市场决策依据。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