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14日亚马逊深圳办事处举办的“2017亚马逊全球开店‘制造+’一周年媒体沟通会”上,亚马逊中国副总裁、全球开店中国招商负责人宋晓俊表示,在过去一年里,“制造+”项目已经帮助超过千家企业打造了数百个品牌。
市场定位:市场定位是制造企业转型的第一步,企业到底是品牌商、贸易商还是代工商,是B2C还是B2B。市场定位是企业其它决策的基础,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方向以及相应资源的投向。
海外市场: 对海外市场的了解,包括政策法规、文化习俗、消费者偏好、语言等问题是制造企业需要面对和了解的问题。
生产管理:其实是更广义的供应链管理,包括生产管理、产品本身的管理、产品质量的控制等。
品牌建设: 即品牌定位、品牌管理,包括品牌建立和品牌推广等,是OEM代工工厂欠缺的经验,尤其是要面向海外市场。
运营模式:线上运营与线下运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环境和思路,而从B2B转换为B2C 直接对接消费者,也是很大的转变。线上的详情页怎么做,listing怎么做,怎样做产品导流,库存怎么管理,售后怎样负责,怎样跟消费者沟通,遇到差评怎么办,遇到线上的规则、侵权怎么解决,各种各样的运营,都在这里体现。
人才储备: 以上所有的运营与管理都需要具有跨境电商运营经验的团队来负责,如何招募或培养具有这方面经验的人才,这部分人员如何与传统的采购、生产等部门相配合、传统生产制造和电商文化的融合等,也是制造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宋晓俊指出,在“制造+”上线的这一年多里,在与众多制造企业的沟通中,深刻了解制造企业面临的这些难题。不过在整个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最难之处在于同时感受到制造商对于转型升级的迫切性以及他们因不确定性产生的畏难情绪。她解释道,目前有两种情况的企业会非常愿意进入“制造+”项目。第一,企业生存遇到了一些困难,或者遇到了瓶颈;第二,企业里有新兴的力量在积极地寻找突破。“一般来说,真正传统的B2B企业要做这样的转型,需要付出,需要战略决策的支持,需要内部决策人思想意识的转变。企业内部上线一个项目,必然会去平衡它的投入和产出,新项目的前景,以及对现有组织和运营模式带来的冲击,这对制造企业来说很多都是不确定的,而通常情况下,大家对不确定因素的畏难情绪以及对这种不确定未来的预期,会影响他们对一件事情的投入程度。所以,推动制造企业实现转型遇到的最大难点是提升传统制造型企业对新业务模式的理解,以及他们对新模式的认可程度。”她说。
不过她也表示,随着“制造+”项目的优化升级,新推出的“大卖家·制造商”对接服务项目或将进一步解决制造企业单一转型跨境电商的困境。该项目将通过“优选精配”的模式,充分利用优质制造商的研发生产制造能力,“优选”高品质的产品,通过精准匹配,为制造商和亚马逊站点上的优质大卖家牵线搭桥,促进深度合作与产业融合。同时,这也可以利用大卖家在跨境电商领域的丰富经验,帮助那些尚未具备短时间内转型跨境电商条件的传统制造企业试水外贸转型的新通道。宋晓俊告诉雨果网,该项目中选择的“大卖家”,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在亚马逊的运营经验非常丰富,体量也达到了一定的级别;第二,对供应链的理解深度比较强,在选品、运营等方面拥有较丰富的经验。比如,知道什么样的商品更适合销售,怎样才能把商品更好地呈现给消费者,同时也知道怎样更好地服务消费者。总之,规模大是一方面,同时,优秀的运营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也是筛选大卖家时的一些标准。
而在“制造商”的选择上有何标准,是否会实地考察等,她指出,亚马逊“制造+”项目团队一定会去工厂做实地考察,主要考察方向包括:一是看工厂的生产能力以及质量管理水平;二是与工厂的管理层、决策者接触,了解他们对跨境电商的认识、理解以及投入程度;三是实地去看一下该公司的品类是否适合在亚马逊上销售。所以,不管是从产品质量、市场适应度还是工厂转型的投入程度,都是会做现场的考察,进行评估。
尽管在帮助中国制造企业转型跨境电商做到“两条腿走路”,但她也指出,会尽量避免制造商以同个产品线加入“制造+”并同时为大卖家供货。“因为当企业选择通过‘制造+’直接上线亚马逊进行运营的时候,通常会自己掌控渠道。如果企业暂时还没有直接上线运营的机会,会借助大卖家的力量上线。不过,通过大卖家上线与自己上线运营是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同时并存的现象虽不多见,但是,如果两个渠道同时在做,我们团队也会指导这些卖家在运营、品牌和品类区分上,需要做一些区隔。”她告诉雨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