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
求教小批发商怎么快速入手跨境电商?
运营实操 • 柠檬味的橙汁 回复了问题 • 5 人关注 • 4 个回复 • 6787 次浏览 • 2019-04-23 10:02
【中国传统制造业走向】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之路
跨境政策 • moss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131 次浏览 • 2017-03-01 09:35
上一篇我们就说到了目前中国制造业的优劣势,今天给大家讲讲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之路到底该怎么走。
【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之路】
制造业确实到了该升级换代的时候,而升级换代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资金和成本来做,由谁来做?怎么去做?成功了有多大的收益?会不会被模仿和剽窃?失败了有多大的风险?会不会家破人亡累累负债?
这些问题莫衷一是。
于是我们看到了有的人已经开始在行动,有的人依旧徘徊不前,有的人四处求访,有的人闭门造车。
实际上,升级换代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实话实话,失败的概率多,成功的概率少,是一条鲜有人走过的道路,会栽跟头,会有挫折。
但这却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
你不去走,别人会走;你不去做,别人会做。
没有质量的企业,没有技术的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是必然死掉的。
过剩的产业,过剩的产能,过剩的产品,也是必然会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的。
那么资金呢?那么方法呢?没有具体方案的建议,价值并不大。
本文给出一些小建议,诸位可以参考一下。
1、做减法
这是专注化的第一步,梳理业务线,剥离不良资产,回笼现金流,因为只有有了健康的现金流才能有一定的储备投入到研发,投入到团队,否则项目进行到一半没有了后续资金,这是很可惜的事情。蓝色巨人IBM在战略转型时将个人电脑业务卖给了联想,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企业的业务线不多,只是专注于某个品类的产品,就要梳理产品线,将销量不好、原材料采购困难、利润率不高的产品进行淘汰,并将一些快要过时的产品迅速打折处理掉,折扣率每个商家自己核算,出发点同样是回笼资金。
然后还要梳理客户,很多工厂做习惯了B2B大宗业务,当形势不好的时候,也开始接一些散单,给对方进行贴牌,利润不高,工序麻烦,对接复杂,吃力不讨好,不过是寄希望于对方在其市场上打开局面后,能够下一个大单,也就是所谓的培养客户。
实际上,如果对方只是一个贸易商或者国外的小B客户,大可不必如此费心,通过亚马逊这样的跨境B2C平台直接面对终端客户,利润高,反馈快,不是更好?要将工厂现有的业务员、采购员、生产工人、质检员、仓管员从现有的小B客户身上解脱出来,把同样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终端消费者身上,收益可能会更大。
当然这还涉及到你的产品,如果现有产品无法得到终端消费者的好评,回笼资金的目的就是倒逼你研发更适合终端消费者的新品,摆脱小B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积累与终端消费者打交道的经验,在企业内部更好的锻炼队伍。
2、产品为王
所有的竞争最终都是产品的竞争,要想让产品有更好的销路,不是看自我的感觉,而是看市场的反馈,在提倡和强调工匠精神的现在,这就是指将产品打磨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程度,给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家都在说极致,到底什么是极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就是和业内顶尖的产品去对比,看还有没有瑕疵,看还有没有差别。
然后在设计、生产、加工、装备、工艺、机械、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实现高度的标准化,同时这个标准还要在可实现的范围内不断的精益求精。
这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弥补、自我成长、自我强化的历程,会很辛苦,怎么能不辛苦?会有疼痛,怎么会不疼痛?
一切都要用胸怀去承受,用格局去消解。
而当你的企业真正因此而更上了一个台阶以后,面对的就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赢家通吃的局面。
马太福音是怎么讲的?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而如果你没有让企业更上一个台阶,可能最终面临的情况就是一无所有,曾有的辉煌烟消云散,曾有的成就恍然隔世。
商场,从来不相信眼泪。
3、以消费者为中心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声音被无限的放大,以至于能够影响到传统制造企业的销售。
过去,消费者的意见很弱,即便对生产商的产品有不满,但也无法影响到其他的购买者,无法给企业施加太多的压力,但现在不同了。
这也是为什么更多的消费者更喜欢电商购物的原因。
在商场或者专卖店购物,商家售后处理的方式往往是简单粗暴的,能骗就骗,能拖就拖,能少就少,但电商平台就不同了,特别是亚马逊这样优质的平台,几个差评就能让商家睡不着觉,迅速联系买家解决问题。
买家掌握了主动权,给卖家带上了紧箍咒。
当然一些采用不当手段威胁买家消除差评的案例同样存在,但毕竟是少数。
当尝试过了更好的消费体验后,几乎没有多少买家愿意再重归糟糕透顶的消费时代。于是也逼着商家不得不迎合买家,不得不提供更好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提供更好的售后。
对于制造型企业,也是一样的道理。
以消费者为中心,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嘴上,因为消费者会用脚投票,会用手里的钱投票。
4、智能化趋势
除了品牌化以外,未来制造业的另一个趋势一定是智能化。
智能化的制造业既能解决效率问题,解决产品附加值的问题,还能解决一部分的污染问题,包括在一定程度缓解雾霾。
智能化会带来低碳、环保、节能和高效,会促进绿色制造,也会快速淘汰掉落后的企业,快速淘汰掉没有其他生存技能的工人。
作为企业而言,要快速让自己增值,靠近智能化的方向;对于个人而言,要给自我的生存增加更多的砝码,在更多制造企业转向智能化的时候,让自己不被职场所淘汰。
想要比别人过得好,就必须比别人能力高;想要比别人过得更好,就必须比别人更快的抓住趋势。
但与此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虽然智能服务、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是一个美好的蓝图,但每家企业都有不同的实施路径,完全照搬他人的成功模式,只能将自己的现金储备折腾光,等到资金链一断,企业可能也就死掉了。
所以要谋定而动。
5、不断学习
大浪淘沙,数风流人物!
浪花淘尽制造业的英雄。
制造业一片红火,欣欣向上的时候,你的制造业,未必那么好;制造业哀鸿遍野,订单锐减的时候,你的制造业,也未必那么不好。
一切的一切,都在于你的眼光,你的视野,你的实力。
在你是否能冷静的去观察,是否能敏锐的把握机遇,是否能在激烈的厮杀中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如何从这一次的制造业变革中分得一杯羹,甚至走向繁荣之巅,与制造企业家的学习力息息相关。
但面对纷纷扰扰的声音,面对形形色色的课程,面对林林总总的信息,究竟要作何选择。
每个人都给出了不同的方向。
而我给出的,是出口跨境电商。 查看全部
【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之路】
制造业确实到了该升级换代的时候,而升级换代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资金和成本来做,由谁来做?怎么去做?成功了有多大的收益?会不会被模仿和剽窃?失败了有多大的风险?会不会家破人亡累累负债?
这些问题莫衷一是。
于是我们看到了有的人已经开始在行动,有的人依旧徘徊不前,有的人四处求访,有的人闭门造车。
实际上,升级换代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实话实话,失败的概率多,成功的概率少,是一条鲜有人走过的道路,会栽跟头,会有挫折。
但这却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
你不去走,别人会走;你不去做,别人会做。
没有质量的企业,没有技术的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是必然死掉的。
过剩的产业,过剩的产能,过剩的产品,也是必然会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的。
那么资金呢?那么方法呢?没有具体方案的建议,价值并不大。
本文给出一些小建议,诸位可以参考一下。
1、做减法
这是专注化的第一步,梳理业务线,剥离不良资产,回笼现金流,因为只有有了健康的现金流才能有一定的储备投入到研发,投入到团队,否则项目进行到一半没有了后续资金,这是很可惜的事情。蓝色巨人IBM在战略转型时将个人电脑业务卖给了联想,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企业的业务线不多,只是专注于某个品类的产品,就要梳理产品线,将销量不好、原材料采购困难、利润率不高的产品进行淘汰,并将一些快要过时的产品迅速打折处理掉,折扣率每个商家自己核算,出发点同样是回笼资金。
然后还要梳理客户,很多工厂做习惯了B2B大宗业务,当形势不好的时候,也开始接一些散单,给对方进行贴牌,利润不高,工序麻烦,对接复杂,吃力不讨好,不过是寄希望于对方在其市场上打开局面后,能够下一个大单,也就是所谓的培养客户。
实际上,如果对方只是一个贸易商或者国外的小B客户,大可不必如此费心,通过亚马逊这样的跨境B2C平台直接面对终端客户,利润高,反馈快,不是更好?要将工厂现有的业务员、采购员、生产工人、质检员、仓管员从现有的小B客户身上解脱出来,把同样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终端消费者身上,收益可能会更大。
当然这还涉及到你的产品,如果现有产品无法得到终端消费者的好评,回笼资金的目的就是倒逼你研发更适合终端消费者的新品,摆脱小B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积累与终端消费者打交道的经验,在企业内部更好的锻炼队伍。
2、产品为王
所有的竞争最终都是产品的竞争,要想让产品有更好的销路,不是看自我的感觉,而是看市场的反馈,在提倡和强调工匠精神的现在,这就是指将产品打磨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程度,给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家都在说极致,到底什么是极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就是和业内顶尖的产品去对比,看还有没有瑕疵,看还有没有差别。
然后在设计、生产、加工、装备、工艺、机械、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实现高度的标准化,同时这个标准还要在可实现的范围内不断的精益求精。
这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弥补、自我成长、自我强化的历程,会很辛苦,怎么能不辛苦?会有疼痛,怎么会不疼痛?
一切都要用胸怀去承受,用格局去消解。
而当你的企业真正因此而更上了一个台阶以后,面对的就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赢家通吃的局面。
马太福音是怎么讲的?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而如果你没有让企业更上一个台阶,可能最终面临的情况就是一无所有,曾有的辉煌烟消云散,曾有的成就恍然隔世。
商场,从来不相信眼泪。
3、以消费者为中心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声音被无限的放大,以至于能够影响到传统制造企业的销售。
过去,消费者的意见很弱,即便对生产商的产品有不满,但也无法影响到其他的购买者,无法给企业施加太多的压力,但现在不同了。
这也是为什么更多的消费者更喜欢电商购物的原因。
在商场或者专卖店购物,商家售后处理的方式往往是简单粗暴的,能骗就骗,能拖就拖,能少就少,但电商平台就不同了,特别是亚马逊这样优质的平台,几个差评就能让商家睡不着觉,迅速联系买家解决问题。
买家掌握了主动权,给卖家带上了紧箍咒。
当然一些采用不当手段威胁买家消除差评的案例同样存在,但毕竟是少数。
当尝试过了更好的消费体验后,几乎没有多少买家愿意再重归糟糕透顶的消费时代。于是也逼着商家不得不迎合买家,不得不提供更好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提供更好的售后。
对于制造型企业,也是一样的道理。
以消费者为中心,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嘴上,因为消费者会用脚投票,会用手里的钱投票。
4、智能化趋势
除了品牌化以外,未来制造业的另一个趋势一定是智能化。
智能化的制造业既能解决效率问题,解决产品附加值的问题,还能解决一部分的污染问题,包括在一定程度缓解雾霾。
智能化会带来低碳、环保、节能和高效,会促进绿色制造,也会快速淘汰掉落后的企业,快速淘汰掉没有其他生存技能的工人。
作为企业而言,要快速让自己增值,靠近智能化的方向;对于个人而言,要给自我的生存增加更多的砝码,在更多制造企业转向智能化的时候,让自己不被职场所淘汰。
想要比别人过得好,就必须比别人能力高;想要比别人过得更好,就必须比别人更快的抓住趋势。
但与此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虽然智能服务、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是一个美好的蓝图,但每家企业都有不同的实施路径,完全照搬他人的成功模式,只能将自己的现金储备折腾光,等到资金链一断,企业可能也就死掉了。
所以要谋定而动。
5、不断学习
大浪淘沙,数风流人物!
浪花淘尽制造业的英雄。
制造业一片红火,欣欣向上的时候,你的制造业,未必那么好;制造业哀鸿遍野,订单锐减的时候,你的制造业,也未必那么不好。
一切的一切,都在于你的眼光,你的视野,你的实力。
在你是否能冷静的去观察,是否能敏锐的把握机遇,是否能在激烈的厮杀中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如何从这一次的制造业变革中分得一杯羹,甚至走向繁荣之巅,与制造企业家的学习力息息相关。
但面对纷纷扰扰的声音,面对形形色色的课程,面对林林总总的信息,究竟要作何选择。
每个人都给出了不同的方向。
而我给出的,是出口跨境电商。 查看全部
上一篇我们就说到了目前中国制造业的优劣势,今天给大家讲讲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之路到底该怎么走。
【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之路】
制造业确实到了该升级换代的时候,而升级换代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资金和成本来做,由谁来做?怎么去做?成功了有多大的收益?会不会被模仿和剽窃?失败了有多大的风险?会不会家破人亡累累负债?
这些问题莫衷一是。
于是我们看到了有的人已经开始在行动,有的人依旧徘徊不前,有的人四处求访,有的人闭门造车。
实际上,升级换代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实话实话,失败的概率多,成功的概率少,是一条鲜有人走过的道路,会栽跟头,会有挫折。
但这却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
你不去走,别人会走;你不去做,别人会做。
没有质量的企业,没有技术的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是必然死掉的。
过剩的产业,过剩的产能,过剩的产品,也是必然会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的。
那么资金呢?那么方法呢?没有具体方案的建议,价值并不大。
本文给出一些小建议,诸位可以参考一下。
1、做减法
这是专注化的第一步,梳理业务线,剥离不良资产,回笼现金流,因为只有有了健康的现金流才能有一定的储备投入到研发,投入到团队,否则项目进行到一半没有了后续资金,这是很可惜的事情。蓝色巨人IBM在战略转型时将个人电脑业务卖给了联想,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企业的业务线不多,只是专注于某个品类的产品,就要梳理产品线,将销量不好、原材料采购困难、利润率不高的产品进行淘汰,并将一些快要过时的产品迅速打折处理掉,折扣率每个商家自己核算,出发点同样是回笼资金。
然后还要梳理客户,很多工厂做习惯了B2B大宗业务,当形势不好的时候,也开始接一些散单,给对方进行贴牌,利润不高,工序麻烦,对接复杂,吃力不讨好,不过是寄希望于对方在其市场上打开局面后,能够下一个大单,也就是所谓的培养客户。
实际上,如果对方只是一个贸易商或者国外的小B客户,大可不必如此费心,通过亚马逊这样的跨境B2C平台直接面对终端客户,利润高,反馈快,不是更好?要将工厂现有的业务员、采购员、生产工人、质检员、仓管员从现有的小B客户身上解脱出来,把同样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终端消费者身上,收益可能会更大。
当然这还涉及到你的产品,如果现有产品无法得到终端消费者的好评,回笼资金的目的就是倒逼你研发更适合终端消费者的新品,摆脱小B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积累与终端消费者打交道的经验,在企业内部更好的锻炼队伍。
2、产品为王
所有的竞争最终都是产品的竞争,要想让产品有更好的销路,不是看自我的感觉,而是看市场的反馈,在提倡和强调工匠精神的现在,这就是指将产品打磨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程度,给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家都在说极致,到底什么是极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就是和业内顶尖的产品去对比,看还有没有瑕疵,看还有没有差别。
然后在设计、生产、加工、装备、工艺、机械、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实现高度的标准化,同时这个标准还要在可实现的范围内不断的精益求精。
这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弥补、自我成长、自我强化的历程,会很辛苦,怎么能不辛苦?会有疼痛,怎么会不疼痛?
一切都要用胸怀去承受,用格局去消解。
而当你的企业真正因此而更上了一个台阶以后,面对的就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赢家通吃的局面。
马太福音是怎么讲的?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而如果你没有让企业更上一个台阶,可能最终面临的情况就是一无所有,曾有的辉煌烟消云散,曾有的成就恍然隔世。
商场,从来不相信眼泪。
3、以消费者为中心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声音被无限的放大,以至于能够影响到传统制造企业的销售。
过去,消费者的意见很弱,即便对生产商的产品有不满,但也无法影响到其他的购买者,无法给企业施加太多的压力,但现在不同了。
这也是为什么更多的消费者更喜欢电商购物的原因。
在商场或者专卖店购物,商家售后处理的方式往往是简单粗暴的,能骗就骗,能拖就拖,能少就少,但电商平台就不同了,特别是亚马逊这样优质的平台,几个差评就能让商家睡不着觉,迅速联系买家解决问题。
买家掌握了主动权,给卖家带上了紧箍咒。
当然一些采用不当手段威胁买家消除差评的案例同样存在,但毕竟是少数。
当尝试过了更好的消费体验后,几乎没有多少买家愿意再重归糟糕透顶的消费时代。于是也逼着商家不得不迎合买家,不得不提供更好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提供更好的售后。
对于制造型企业,也是一样的道理。
以消费者为中心,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嘴上,因为消费者会用脚投票,会用手里的钱投票。
4、智能化趋势
除了品牌化以外,未来制造业的另一个趋势一定是智能化。
智能化的制造业既能解决效率问题,解决产品附加值的问题,还能解决一部分的污染问题,包括在一定程度缓解雾霾。
智能化会带来低碳、环保、节能和高效,会促进绿色制造,也会快速淘汰掉落后的企业,快速淘汰掉没有其他生存技能的工人。
作为企业而言,要快速让自己增值,靠近智能化的方向;对于个人而言,要给自我的生存增加更多的砝码,在更多制造企业转向智能化的时候,让自己不被职场所淘汰。
想要比别人过得好,就必须比别人能力高;想要比别人过得更好,就必须比别人更快的抓住趋势。
但与此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虽然智能服务、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是一个美好的蓝图,但每家企业都有不同的实施路径,完全照搬他人的成功模式,只能将自己的现金储备折腾光,等到资金链一断,企业可能也就死掉了。
所以要谋定而动。
5、不断学习
大浪淘沙,数风流人物!
浪花淘尽制造业的英雄。
制造业一片红火,欣欣向上的时候,你的制造业,未必那么好;制造业哀鸿遍野,订单锐减的时候,你的制造业,也未必那么不好。
一切的一切,都在于你的眼光,你的视野,你的实力。
在你是否能冷静的去观察,是否能敏锐的把握机遇,是否能在激烈的厮杀中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如何从这一次的制造业变革中分得一杯羹,甚至走向繁荣之巅,与制造企业家的学习力息息相关。
但面对纷纷扰扰的声音,面对形形色色的课程,面对林林总总的信息,究竟要作何选择。
每个人都给出了不同的方向。
而我给出的,是出口跨境电商。
【中国传统制造业走向】中国制造业的优劣势
跨境政策 • moss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8608 次浏览 • 2017-02-28 16:28
【中国目前优势之一:国家战略】
目前来说,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同样意识到了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所以才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新常态,提出了一带一路,也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希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在《中国制造2025》的文件中提出了5点基本方针,分别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机构优化和人才为本。分别针对制造业发展的不同环节,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应对策略,希望帮助企业扎扎实实的打下基础,为未来的竞争提供更多有利的帮助。
根据中央的相关精神,多部委也在联手推动制造工业的绿色转型,并且明确了有关的资金扶持政策,各地也开始陆续制定和出台制造业方面的利好政策,比如设立促进质量升级的专项资金,再比如设立质量创新的专项奖励,以及被认定为高新技术的制造型企业,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等。
但这些政策都是有门槛的,也就是必须达到了相关的认定标准,低端的制造业如果靠现有的资质去申请,肯定是无法通过的,所以如果本身“硬件”不过关,实际上也是享受不到任何政策方面的助益,但对发展尚可的制造型企业而言,有可能带来新一轮的突围机遇。
另外,中国制造2025也锁定了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虽然这与大多数的制造型企业家的行业相关性不大,但也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振制造业”的决心,这是国家的一个大战略,关系到未来的产业布局和国际话语权,所以中国新一轮的制造业革命已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中国目前优势之二:专业配套】
实际上,对于制造业的未来,我们既不必太过乐观,也不必太过悲观,因为优劣共存,关键看如何将优势发挥到最大,把握住时间窗口期,如何将劣势进行扭转,防止国际巨头的强力碾压。
中国的制造业从无到有,通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也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这一点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制造业实际上从事的只是加工贸易,是简单的组装,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的就业问题,这类人群并没有别的技术,所以只能从事比较简单的手工劳作。
但经过长期的积累,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可以开始向更高的工业形态进化了,但大部分的制造企业已经习惯了生产低端产品,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并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去做高端产品,所以才有了这一场阵痛。
不是逼到万不得已的份儿上,谁愿意流血变革?谁愿意剜肉割心?谁愿意忍痛割爱?
过去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大部分是体现在劳动力的低成本上,当前这种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也造成了上面提到的产业外迁问题。
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现阶段外迁的都是一些工艺较为简单的产品,一些专业化协同要求较高的产业仍然选择留在了中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中国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有了门类相对齐全的产业配套能力,某个产品从开始到成品,在国内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合作的厂商,而印度、东南亚等地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关键优势。
所以很多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离不开中国,在印度、东南亚等地的配套行业发展成熟之前,就是留给中国制造业的一个时间窗口期,能否利用这个窗口期完成一次蜕变,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那么,中国制造业想要完成转型,面临着的最大问题又是什么?
【中国目前劣势之一:核心技术】
除了在价格方面的低廉,中国的制造业似乎没有更多可以拿得出手的优势了。
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中国的制造业整体含金量过低,技术水平不达标,趋同化现象严重,没有更多的竞争手段了。
当然,一些企业也通过各种营销方法扩大了产品知名度,比如事件营销、病毒营销、美女营销、恶俗营销等,但没有强有力的产品作为后盾,再巧妙的营销方法也注定是昙花一现,有时甚至会对品牌产生负面的影响。
就长远而言,还是要主抓产品质量,主抓核心技术,如果中国制造业的产品和技术不能适应新的时代,不能做出差异化,那么永远会面临着数不清的麻烦和危机。
如何顺应这股潮流,进行有效创新,让自己的企业拥有更多的生存空间,是每一个企业家都要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未来的竞争一定会加剧,在竞争后分层,在分层后淘汰,剩下的都是转型成功的制造型企业,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身后是无数的累累白骨。
不过,要想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是要做出很多牺牲和突破的,其中最难打通的一个瓶颈就是技术环节,我国目前的技术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的差距仍然很大,存在着老化滞后等问题。如果技术环节无法打通,制造业和经济的发展就会进入一个瓶颈期,有经济学家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
而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个宏观的话题本文暂不论述。
不同的行业有行业的规则和潜规则,有适用于自身的丛林法则,也有不同的行业格局和大的趋势,有国际上的大巨头,如何有效的制定转型计划,是考验掌舵人智慧和管理层能力的一个挑战。
比如,汽车制造商如何与保时捷、丰田竞争?
再比如,手机制造商如何与苹果、三星竞争?
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业都会面临着与这些国际大公司竞争的问题,而在综合实力无法与之抗衡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走一条差异化的道路,市场定位差异化,顾客群体差异化,功能外观差异化,品牌宣传差异化……
但差异化的切入点并不好找,因为无数的厂商都在冥思苦想这个问题,可以尝试的方法都已经被无数次验证过了,可以想到的方案都已经一次次的被提出了。
这方面,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依旧要去摸索。
【中国目前劣势之二:掌舵人思维】
总体说来,中国的民营制造企业家以草莽出身居多,当他们的玩法开始逐渐不被市场所认可和接受的时候,一部分先知先觉的人采取了主动甚至是断腕式的变革,让自己在新的经济环境中更有竞争力,而另一些则依旧保持着旧思维,逐渐与当下的市场脱轨,生存日益艰难。
于是,很多制造型企业家陷入了焦灼的状态,他们希望增加销售额,但不知如何去做;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利润,但难以突破自我的局限。
面对和过去截然不同的商业环境,他们希望能够成为行业的领袖,但看不清也跟不上时代的变局;他们希望能够基业长青,但或许只能迎来暗淡的结局。
一个企业掌舵人的思维和格局,决定着这个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对于新鲜事物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排斥,而是在了解和认知后,判断适不适合自己。
中国的制造厂商面对新形势下的新变局,所采取的行动也不尽相同,不过无外乎以下几种:
1、依旧闭目塞听,固执己见,用陈旧的模式来抵抗互联网的冲击,想再熬几年经济就会再次进入高速增长期,所以不为所动,其状况要么就是已经被市场淘汰掉了,要么就是一直徘徊在死亡的边缘;
2、接触过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但由于自身水平有限以及管理层素质不高,无法培养起自身的互联网思维,导致功败垂成;
3、引进过相关团队,操作过相关平台,学习过相关课程,交流过相关思想,努力想从传统的制造业变成新型的制造业,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的限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后续的发展乏力,目前止步不前或者呈现出了颓势;
4、掌舵人凭借决心和毅力,制造出了相对高质量的产品,并且让品牌在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目前的销售业绩也还不错,但距离国际化的大品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环境将有着更加急剧的变化,在一个个新的商业名词不断诞生的今天,在一阵阵“颠覆”、“连接”、“跨界”和“融合”的呐喊助威中,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不识庐山真面目”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实困境中,选择去信什么,选择去做什么,选择怎么做,都成了见仁见智的问题。
而大部分传统制造业的掌舵人,对于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理解,确实还很粗陋和浅薄,而在这样的领导体制下,非但很难在企业自身的土壤环境中培养出优秀的新型商业人才,即便是引进了有能力、有思想、有水平的“空降兵”,其结果不是被原有的体系同化掉,从而变得平庸和碌碌无为,就是因为水土不服而最终出走。 查看全部
目前来说,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同样意识到了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所以才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新常态,提出了一带一路,也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希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在《中国制造2025》的文件中提出了5点基本方针,分别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机构优化和人才为本。分别针对制造业发展的不同环节,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应对策略,希望帮助企业扎扎实实的打下基础,为未来的竞争提供更多有利的帮助。
根据中央的相关精神,多部委也在联手推动制造工业的绿色转型,并且明确了有关的资金扶持政策,各地也开始陆续制定和出台制造业方面的利好政策,比如设立促进质量升级的专项资金,再比如设立质量创新的专项奖励,以及被认定为高新技术的制造型企业,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等。
但这些政策都是有门槛的,也就是必须达到了相关的认定标准,低端的制造业如果靠现有的资质去申请,肯定是无法通过的,所以如果本身“硬件”不过关,实际上也是享受不到任何政策方面的助益,但对发展尚可的制造型企业而言,有可能带来新一轮的突围机遇。
另外,中国制造2025也锁定了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虽然这与大多数的制造型企业家的行业相关性不大,但也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振制造业”的决心,这是国家的一个大战略,关系到未来的产业布局和国际话语权,所以中国新一轮的制造业革命已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中国目前优势之二:专业配套】
实际上,对于制造业的未来,我们既不必太过乐观,也不必太过悲观,因为优劣共存,关键看如何将优势发挥到最大,把握住时间窗口期,如何将劣势进行扭转,防止国际巨头的强力碾压。
中国的制造业从无到有,通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也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这一点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制造业实际上从事的只是加工贸易,是简单的组装,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的就业问题,这类人群并没有别的技术,所以只能从事比较简单的手工劳作。
但经过长期的积累,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可以开始向更高的工业形态进化了,但大部分的制造企业已经习惯了生产低端产品,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并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去做高端产品,所以才有了这一场阵痛。
不是逼到万不得已的份儿上,谁愿意流血变革?谁愿意剜肉割心?谁愿意忍痛割爱?
过去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大部分是体现在劳动力的低成本上,当前这种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也造成了上面提到的产业外迁问题。
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现阶段外迁的都是一些工艺较为简单的产品,一些专业化协同要求较高的产业仍然选择留在了中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中国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有了门类相对齐全的产业配套能力,某个产品从开始到成品,在国内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合作的厂商,而印度、东南亚等地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关键优势。
所以很多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离不开中国,在印度、东南亚等地的配套行业发展成熟之前,就是留给中国制造业的一个时间窗口期,能否利用这个窗口期完成一次蜕变,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那么,中国制造业想要完成转型,面临着的最大问题又是什么?
【中国目前劣势之一:核心技术】
除了在价格方面的低廉,中国的制造业似乎没有更多可以拿得出手的优势了。
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中国的制造业整体含金量过低,技术水平不达标,趋同化现象严重,没有更多的竞争手段了。
当然,一些企业也通过各种营销方法扩大了产品知名度,比如事件营销、病毒营销、美女营销、恶俗营销等,但没有强有力的产品作为后盾,再巧妙的营销方法也注定是昙花一现,有时甚至会对品牌产生负面的影响。
就长远而言,还是要主抓产品质量,主抓核心技术,如果中国制造业的产品和技术不能适应新的时代,不能做出差异化,那么永远会面临着数不清的麻烦和危机。
如何顺应这股潮流,进行有效创新,让自己的企业拥有更多的生存空间,是每一个企业家都要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未来的竞争一定会加剧,在竞争后分层,在分层后淘汰,剩下的都是转型成功的制造型企业,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身后是无数的累累白骨。
不过,要想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是要做出很多牺牲和突破的,其中最难打通的一个瓶颈就是技术环节,我国目前的技术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的差距仍然很大,存在着老化滞后等问题。如果技术环节无法打通,制造业和经济的发展就会进入一个瓶颈期,有经济学家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
而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个宏观的话题本文暂不论述。
不同的行业有行业的规则和潜规则,有适用于自身的丛林法则,也有不同的行业格局和大的趋势,有国际上的大巨头,如何有效的制定转型计划,是考验掌舵人智慧和管理层能力的一个挑战。
比如,汽车制造商如何与保时捷、丰田竞争?
再比如,手机制造商如何与苹果、三星竞争?
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业都会面临着与这些国际大公司竞争的问题,而在综合实力无法与之抗衡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走一条差异化的道路,市场定位差异化,顾客群体差异化,功能外观差异化,品牌宣传差异化……
但差异化的切入点并不好找,因为无数的厂商都在冥思苦想这个问题,可以尝试的方法都已经被无数次验证过了,可以想到的方案都已经一次次的被提出了。
这方面,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依旧要去摸索。
【中国目前劣势之二:掌舵人思维】
总体说来,中国的民营制造企业家以草莽出身居多,当他们的玩法开始逐渐不被市场所认可和接受的时候,一部分先知先觉的人采取了主动甚至是断腕式的变革,让自己在新的经济环境中更有竞争力,而另一些则依旧保持着旧思维,逐渐与当下的市场脱轨,生存日益艰难。
于是,很多制造型企业家陷入了焦灼的状态,他们希望增加销售额,但不知如何去做;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利润,但难以突破自我的局限。
面对和过去截然不同的商业环境,他们希望能够成为行业的领袖,但看不清也跟不上时代的变局;他们希望能够基业长青,但或许只能迎来暗淡的结局。
一个企业掌舵人的思维和格局,决定着这个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对于新鲜事物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排斥,而是在了解和认知后,判断适不适合自己。
中国的制造厂商面对新形势下的新变局,所采取的行动也不尽相同,不过无外乎以下几种:
1、依旧闭目塞听,固执己见,用陈旧的模式来抵抗互联网的冲击,想再熬几年经济就会再次进入高速增长期,所以不为所动,其状况要么就是已经被市场淘汰掉了,要么就是一直徘徊在死亡的边缘;
2、接触过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但由于自身水平有限以及管理层素质不高,无法培养起自身的互联网思维,导致功败垂成;
3、引进过相关团队,操作过相关平台,学习过相关课程,交流过相关思想,努力想从传统的制造业变成新型的制造业,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的限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后续的发展乏力,目前止步不前或者呈现出了颓势;
4、掌舵人凭借决心和毅力,制造出了相对高质量的产品,并且让品牌在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目前的销售业绩也还不错,但距离国际化的大品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环境将有着更加急剧的变化,在一个个新的商业名词不断诞生的今天,在一阵阵“颠覆”、“连接”、“跨界”和“融合”的呐喊助威中,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不识庐山真面目”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实困境中,选择去信什么,选择去做什么,选择怎么做,都成了见仁见智的问题。
而大部分传统制造业的掌舵人,对于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理解,确实还很粗陋和浅薄,而在这样的领导体制下,非但很难在企业自身的土壤环境中培养出优秀的新型商业人才,即便是引进了有能力、有思想、有水平的“空降兵”,其结果不是被原有的体系同化掉,从而变得平庸和碌碌无为,就是因为水土不服而最终出走。 查看全部
【中国目前优势之一:国家战略】
目前来说,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同样意识到了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所以才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新常态,提出了一带一路,也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希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在《中国制造2025》的文件中提出了5点基本方针,分别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机构优化和人才为本。分别针对制造业发展的不同环节,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应对策略,希望帮助企业扎扎实实的打下基础,为未来的竞争提供更多有利的帮助。
根据中央的相关精神,多部委也在联手推动制造工业的绿色转型,并且明确了有关的资金扶持政策,各地也开始陆续制定和出台制造业方面的利好政策,比如设立促进质量升级的专项资金,再比如设立质量创新的专项奖励,以及被认定为高新技术的制造型企业,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等。
但这些政策都是有门槛的,也就是必须达到了相关的认定标准,低端的制造业如果靠现有的资质去申请,肯定是无法通过的,所以如果本身“硬件”不过关,实际上也是享受不到任何政策方面的助益,但对发展尚可的制造型企业而言,有可能带来新一轮的突围机遇。
另外,中国制造2025也锁定了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虽然这与大多数的制造型企业家的行业相关性不大,但也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振制造业”的决心,这是国家的一个大战略,关系到未来的产业布局和国际话语权,所以中国新一轮的制造业革命已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中国目前优势之二:专业配套】
实际上,对于制造业的未来,我们既不必太过乐观,也不必太过悲观,因为优劣共存,关键看如何将优势发挥到最大,把握住时间窗口期,如何将劣势进行扭转,防止国际巨头的强力碾压。
中国的制造业从无到有,通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也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这一点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制造业实际上从事的只是加工贸易,是简单的组装,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的就业问题,这类人群并没有别的技术,所以只能从事比较简单的手工劳作。
但经过长期的积累,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可以开始向更高的工业形态进化了,但大部分的制造企业已经习惯了生产低端产品,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并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去做高端产品,所以才有了这一场阵痛。
不是逼到万不得已的份儿上,谁愿意流血变革?谁愿意剜肉割心?谁愿意忍痛割爱?
过去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大部分是体现在劳动力的低成本上,当前这种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也造成了上面提到的产业外迁问题。
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现阶段外迁的都是一些工艺较为简单的产品,一些专业化协同要求较高的产业仍然选择留在了中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中国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有了门类相对齐全的产业配套能力,某个产品从开始到成品,在国内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合作的厂商,而印度、东南亚等地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关键优势。
所以很多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离不开中国,在印度、东南亚等地的配套行业发展成熟之前,就是留给中国制造业的一个时间窗口期,能否利用这个窗口期完成一次蜕变,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那么,中国制造业想要完成转型,面临着的最大问题又是什么?
【中国目前劣势之一:核心技术】
除了在价格方面的低廉,中国的制造业似乎没有更多可以拿得出手的优势了。
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中国的制造业整体含金量过低,技术水平不达标,趋同化现象严重,没有更多的竞争手段了。
当然,一些企业也通过各种营销方法扩大了产品知名度,比如事件营销、病毒营销、美女营销、恶俗营销等,但没有强有力的产品作为后盾,再巧妙的营销方法也注定是昙花一现,有时甚至会对品牌产生负面的影响。
就长远而言,还是要主抓产品质量,主抓核心技术,如果中国制造业的产品和技术不能适应新的时代,不能做出差异化,那么永远会面临着数不清的麻烦和危机。
如何顺应这股潮流,进行有效创新,让自己的企业拥有更多的生存空间,是每一个企业家都要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未来的竞争一定会加剧,在竞争后分层,在分层后淘汰,剩下的都是转型成功的制造型企业,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身后是无数的累累白骨。
不过,要想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是要做出很多牺牲和突破的,其中最难打通的一个瓶颈就是技术环节,我国目前的技术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的差距仍然很大,存在着老化滞后等问题。如果技术环节无法打通,制造业和经济的发展就会进入一个瓶颈期,有经济学家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
而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个宏观的话题本文暂不论述。
不同的行业有行业的规则和潜规则,有适用于自身的丛林法则,也有不同的行业格局和大的趋势,有国际上的大巨头,如何有效的制定转型计划,是考验掌舵人智慧和管理层能力的一个挑战。
比如,汽车制造商如何与保时捷、丰田竞争?
再比如,手机制造商如何与苹果、三星竞争?
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业都会面临着与这些国际大公司竞争的问题,而在综合实力无法与之抗衡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走一条差异化的道路,市场定位差异化,顾客群体差异化,功能外观差异化,品牌宣传差异化……
但差异化的切入点并不好找,因为无数的厂商都在冥思苦想这个问题,可以尝试的方法都已经被无数次验证过了,可以想到的方案都已经一次次的被提出了。
这方面,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依旧要去摸索。
【中国目前劣势之二:掌舵人思维】
总体说来,中国的民营制造企业家以草莽出身居多,当他们的玩法开始逐渐不被市场所认可和接受的时候,一部分先知先觉的人采取了主动甚至是断腕式的变革,让自己在新的经济环境中更有竞争力,而另一些则依旧保持着旧思维,逐渐与当下的市场脱轨,生存日益艰难。
于是,很多制造型企业家陷入了焦灼的状态,他们希望增加销售额,但不知如何去做;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利润,但难以突破自我的局限。
面对和过去截然不同的商业环境,他们希望能够成为行业的领袖,但看不清也跟不上时代的变局;他们希望能够基业长青,但或许只能迎来暗淡的结局。
一个企业掌舵人的思维和格局,决定着这个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对于新鲜事物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排斥,而是在了解和认知后,判断适不适合自己。
中国的制造厂商面对新形势下的新变局,所采取的行动也不尽相同,不过无外乎以下几种:
1、依旧闭目塞听,固执己见,用陈旧的模式来抵抗互联网的冲击,想再熬几年经济就会再次进入高速增长期,所以不为所动,其状况要么就是已经被市场淘汰掉了,要么就是一直徘徊在死亡的边缘;
2、接触过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但由于自身水平有限以及管理层素质不高,无法培养起自身的互联网思维,导致功败垂成;
3、引进过相关团队,操作过相关平台,学习过相关课程,交流过相关思想,努力想从传统的制造业变成新型的制造业,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的限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后续的发展乏力,目前止步不前或者呈现出了颓势;
4、掌舵人凭借决心和毅力,制造出了相对高质量的产品,并且让品牌在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目前的销售业绩也还不错,但距离国际化的大品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环境将有着更加急剧的变化,在一个个新的商业名词不断诞生的今天,在一阵阵“颠覆”、“连接”、“跨界”和“融合”的呐喊助威中,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不识庐山真面目”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实困境中,选择去信什么,选择去做什么,选择怎么做,都成了见仁见智的问题。
而大部分传统制造业的掌舵人,对于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理解,确实还很粗陋和浅薄,而在这样的领导体制下,非但很难在企业自身的土壤环境中培养出优秀的新型商业人才,即便是引进了有能力、有思想、有水平的“空降兵”,其结果不是被原有的体系同化掉,从而变得平庸和碌碌无为,就是因为水土不服而最终出走。
【中国传统制造业走向】2017年对于传统企业来说,究竟有何变化呢?
跨境政策 • moss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591 次浏览 • 2017-02-27 15:19
上一期我们讲到2016传统企业的目前的生存状况《巨变时代企业的生存逻辑,中国式制造业何去何从!《巨变时代企业的生存逻辑,中国式制造业何去何从!》,那么2017年对于传统企业来说,究竟有何变化呢?请看小编跟您讲解讲解。
【“涨涨涨”与“1207亿”】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旧有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新生的模式还没有显示出成效,所能看到的结果就是生意越来越难做,钱也越来越难赚了,触目所及都是一片肃杀的景象,只有一小部分企业因为掌握了核心优势而尚且过得滋润,但占整个制造企业的比例实在是太低太低了。
很多制造型企业家好不容易要熬过2016年了,却悲哀的发现,2017年的路依旧不知道该往哪儿走,2017年要面临的情况可能更加复杂、更加残酷、更加变幻莫测。
低端制造业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那时候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上的商品种类极其有限,产品只要生产出来了就不愁销路,哪怕质量有瑕疵,哪怕包装不美观,哪怕功能不好用,在供需不平衡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条件下,产品依旧可以卖出去甚至成为热销款式。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中产阶级的兴盛崛起,中国的消费生态已经发生了巨变,人们更加追求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于是很多低端的国货开始销路受阻,造成了库存积压和产能过剩,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高端产品难以破局,国人在海外热捧的奶粉、尿不湿和马桶盖,正是此类现象的一个缩影,而海淘族也由此兴起,部分互联网公司更依靠这种现象走上了“复兴之路”。
与此同时,外资也基于汇率、地租、运输、劳动力、行政成本等方面的考量,开始“孔雀东南飞”,将订单转移到了印度、东南亚等新兴的制造业国家。
在这些现实层面的挤压下,大量传统制造企业开始出现订单不足、销路不畅、资金短缺的恶劣局面。
依托改革开放30年积累下来的实力,不少制造业主依旧在坚持着,他们通过减员、减薪、降价、抛售、抵押、融资、负债等方式来维持企业的运转,希望可以熬过这一轮的寒冬,等到制造业复苏的那一天。
他们真的能等到吗?
2016年工业领域原材料的涨价狂潮,更是给原本就在挣扎着的制造业来了一记重重的响锤,吞噬掉了其原本所剩无几的利润。
煤炭、钢铁、玻璃、木材、不锈钢、PVC、塑料、铝材、纸箱、运费、化工原料、铜锭……
一长串的名单和数据不用翻也知道,其最核心的关键词就是:涨,涨,涨。
很多实体业主发出了绝望的呐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6年天猫双十一的成交额达到了1207亿,再创了世界纪录,于是很多人也再度惊呼,是电商逼死了中国的制造业,如果淘宝不死,中国制造业就会灭亡,届时伴随着制造业的大衰退和大逃亡,成千上万的打工者都会无家可归,都会流离失所!
听来令人毛骨悚然。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来临的今天,真的是电商压死了实体吗?生意真的都到跑到电商卖家那里去了吗?
不少的电商卖家也大倒苦水,说电商的这个节那个节,虽然让产品的销量增多了,数据很好看,但实际上利润根本没有多少,有时还是赔本赚吆喝,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卖出去的货源,还不都是made in China?
实际上问题的症结仍在于中国的制造业太过低端,在创新能力不足且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只能被迫降价,让利润持续走低,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让制造商的信息垄断优势不再,消费者可以选择的范围一下子增多了,就算没有天猫淘宝和京东,成熟的消费者也会选择去海淘高质量的商品。
而中国大多数的制造型企业不是没有建立起品牌,无法产生品牌溢价,就是产品质量得过且过,根本无法与竞争对手进行有效区隔。
只能打价格战,走薄利多销的路子。
【薄利多销的时代过去了】
在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时间里,经济增长的很快,制造业发展的也很快,但基本上采用的不是创新模式,而是“模仿、复制、抄袭、山寨”的模式,看到别人生意做得不错,就买同样的设备,造同样的模具,弄同样的外观,走同样的渠道,只要把货能卖出去就行,根本不注重质量,不注重服务,不注重售后,更不注重客户体验。
一味的依靠关系和经验来扩张着商业版图,规模化生产,规模化销售,加足马力扩充产能,先干了再说!
其结果是什么?
就是产品严重同质化,老客户留不住,新客户难开发。
在产品不充足的时代还能勉强维持生存,甚至一夜暴富,但是到了现在这个年代,这种模式只能是死路一条。
很多制造商直观的感受就是产品价格越来越低,产品利润越来越少,但产品还是越来越难卖,客户还是越来越难开发,生产出来的产品一多半办成了库存,成堆成堆的摆到了仓库里。
造成的现象就是手上的现金流越来越少,工厂的运转越来越困难。
这也导致了大部分制造业主的恐慌和焦虑,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强势崛起、全球经济的不景气等现象都给制造型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找到一条出路,如何更好地应对扑面而来的危机,都令他们不知所措。
但可以预料到的一个事实是,制造企业不得不将现有的研发模式、生产模式、销售模式和盈利模式进行解构,升级改造为现代新型制造业,以适应新的市场局面,这是一个艰难和痛苦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坎坷,无法一蹴而就,只能不断的进行尝试和摸索,最终找到适合自身企业的那条路,实现企业内部脱胎换骨式的蜕变。
一句话,天变了,薄利多销的时代过去了!
【夹缝中生存,制造业的机会还有多少】
那么制造业的机会和未来又在哪里?
答案似乎只有创新,手段也无非两个,一个是产品的工匠精神,一个是服务的推陈出新。
答案很简单,但如何能做到?做到的阻碍与冲突又有哪些?所谓知易行难,前方道路且长,回首苍茫一片。
实际上,创新就是为了追求一种差异化,让自己的产品和同行的不一样,创造一种附加值,掌握自主的定价权,让自己的产品在同类产品是唯一的,让消费者对自己的利润率不知情。
那么这时,消费者仍然愿意掏钱购买的原因是什么?
是你的品牌。
未来的制造业一定要向品牌要溢价,要利润,否则越来越聪明的消费者根本没有理由购买你的产品。
反正还有大把的备胎。
实际上,中国的制造业已经站在了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多为空白,所以一方面国内的很多企业为了争夺客户不得不打起价格战,持续压低利润,另一方面国外的马桶盖却成为了海外代购的热门产品。
国内制造业的生产已经跟不上了发展的要求了,生产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销售的困局,由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发展才能摆脱恶性竞争,也才能获得一线生机,改变这种“高端上不去,低端难保持”的局面。 查看全部
【“涨涨涨”与“1207亿”】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旧有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新生的模式还没有显示出成效,所能看到的结果就是生意越来越难做,钱也越来越难赚了,触目所及都是一片肃杀的景象,只有一小部分企业因为掌握了核心优势而尚且过得滋润,但占整个制造企业的比例实在是太低太低了。
很多制造型企业家好不容易要熬过2016年了,却悲哀的发现,2017年的路依旧不知道该往哪儿走,2017年要面临的情况可能更加复杂、更加残酷、更加变幻莫测。
低端制造业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那时候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上的商品种类极其有限,产品只要生产出来了就不愁销路,哪怕质量有瑕疵,哪怕包装不美观,哪怕功能不好用,在供需不平衡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条件下,产品依旧可以卖出去甚至成为热销款式。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中产阶级的兴盛崛起,中国的消费生态已经发生了巨变,人们更加追求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于是很多低端的国货开始销路受阻,造成了库存积压和产能过剩,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高端产品难以破局,国人在海外热捧的奶粉、尿不湿和马桶盖,正是此类现象的一个缩影,而海淘族也由此兴起,部分互联网公司更依靠这种现象走上了“复兴之路”。
与此同时,外资也基于汇率、地租、运输、劳动力、行政成本等方面的考量,开始“孔雀东南飞”,将订单转移到了印度、东南亚等新兴的制造业国家。
在这些现实层面的挤压下,大量传统制造企业开始出现订单不足、销路不畅、资金短缺的恶劣局面。
依托改革开放30年积累下来的实力,不少制造业主依旧在坚持着,他们通过减员、减薪、降价、抛售、抵押、融资、负债等方式来维持企业的运转,希望可以熬过这一轮的寒冬,等到制造业复苏的那一天。
他们真的能等到吗?
2016年工业领域原材料的涨价狂潮,更是给原本就在挣扎着的制造业来了一记重重的响锤,吞噬掉了其原本所剩无几的利润。
煤炭、钢铁、玻璃、木材、不锈钢、PVC、塑料、铝材、纸箱、运费、化工原料、铜锭……
一长串的名单和数据不用翻也知道,其最核心的关键词就是:涨,涨,涨。
很多实体业主发出了绝望的呐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6年天猫双十一的成交额达到了1207亿,再创了世界纪录,于是很多人也再度惊呼,是电商逼死了中国的制造业,如果淘宝不死,中国制造业就会灭亡,届时伴随着制造业的大衰退和大逃亡,成千上万的打工者都会无家可归,都会流离失所!
听来令人毛骨悚然。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来临的今天,真的是电商压死了实体吗?生意真的都到跑到电商卖家那里去了吗?
不少的电商卖家也大倒苦水,说电商的这个节那个节,虽然让产品的销量增多了,数据很好看,但实际上利润根本没有多少,有时还是赔本赚吆喝,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卖出去的货源,还不都是made in China?
实际上问题的症结仍在于中国的制造业太过低端,在创新能力不足且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只能被迫降价,让利润持续走低,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让制造商的信息垄断优势不再,消费者可以选择的范围一下子增多了,就算没有天猫淘宝和京东,成熟的消费者也会选择去海淘高质量的商品。
而中国大多数的制造型企业不是没有建立起品牌,无法产生品牌溢价,就是产品质量得过且过,根本无法与竞争对手进行有效区隔。
只能打价格战,走薄利多销的路子。
【薄利多销的时代过去了】
在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时间里,经济增长的很快,制造业发展的也很快,但基本上采用的不是创新模式,而是“模仿、复制、抄袭、山寨”的模式,看到别人生意做得不错,就买同样的设备,造同样的模具,弄同样的外观,走同样的渠道,只要把货能卖出去就行,根本不注重质量,不注重服务,不注重售后,更不注重客户体验。
一味的依靠关系和经验来扩张着商业版图,规模化生产,规模化销售,加足马力扩充产能,先干了再说!
其结果是什么?
就是产品严重同质化,老客户留不住,新客户难开发。
在产品不充足的时代还能勉强维持生存,甚至一夜暴富,但是到了现在这个年代,这种模式只能是死路一条。
很多制造商直观的感受就是产品价格越来越低,产品利润越来越少,但产品还是越来越难卖,客户还是越来越难开发,生产出来的产品一多半办成了库存,成堆成堆的摆到了仓库里。
造成的现象就是手上的现金流越来越少,工厂的运转越来越困难。
这也导致了大部分制造业主的恐慌和焦虑,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强势崛起、全球经济的不景气等现象都给制造型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找到一条出路,如何更好地应对扑面而来的危机,都令他们不知所措。
但可以预料到的一个事实是,制造企业不得不将现有的研发模式、生产模式、销售模式和盈利模式进行解构,升级改造为现代新型制造业,以适应新的市场局面,这是一个艰难和痛苦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坎坷,无法一蹴而就,只能不断的进行尝试和摸索,最终找到适合自身企业的那条路,实现企业内部脱胎换骨式的蜕变。
一句话,天变了,薄利多销的时代过去了!
【夹缝中生存,制造业的机会还有多少】
那么制造业的机会和未来又在哪里?
答案似乎只有创新,手段也无非两个,一个是产品的工匠精神,一个是服务的推陈出新。
答案很简单,但如何能做到?做到的阻碍与冲突又有哪些?所谓知易行难,前方道路且长,回首苍茫一片。
实际上,创新就是为了追求一种差异化,让自己的产品和同行的不一样,创造一种附加值,掌握自主的定价权,让自己的产品在同类产品是唯一的,让消费者对自己的利润率不知情。
那么这时,消费者仍然愿意掏钱购买的原因是什么?
是你的品牌。
未来的制造业一定要向品牌要溢价,要利润,否则越来越聪明的消费者根本没有理由购买你的产品。
反正还有大把的备胎。
实际上,中国的制造业已经站在了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多为空白,所以一方面国内的很多企业为了争夺客户不得不打起价格战,持续压低利润,另一方面国外的马桶盖却成为了海外代购的热门产品。
国内制造业的生产已经跟不上了发展的要求了,生产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销售的困局,由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发展才能摆脱恶性竞争,也才能获得一线生机,改变这种“高端上不去,低端难保持”的局面。 查看全部
上一期我们讲到2016传统企业的目前的生存状况《巨变时代企业的生存逻辑,中国式制造业何去何从!《巨变时代企业的生存逻辑,中国式制造业何去何从!》,那么2017年对于传统企业来说,究竟有何变化呢?请看小编跟您讲解讲解。
【“涨涨涨”与“1207亿”】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旧有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新生的模式还没有显示出成效,所能看到的结果就是生意越来越难做,钱也越来越难赚了,触目所及都是一片肃杀的景象,只有一小部分企业因为掌握了核心优势而尚且过得滋润,但占整个制造企业的比例实在是太低太低了。
很多制造型企业家好不容易要熬过2016年了,却悲哀的发现,2017年的路依旧不知道该往哪儿走,2017年要面临的情况可能更加复杂、更加残酷、更加变幻莫测。
低端制造业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那时候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上的商品种类极其有限,产品只要生产出来了就不愁销路,哪怕质量有瑕疵,哪怕包装不美观,哪怕功能不好用,在供需不平衡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条件下,产品依旧可以卖出去甚至成为热销款式。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中产阶级的兴盛崛起,中国的消费生态已经发生了巨变,人们更加追求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于是很多低端的国货开始销路受阻,造成了库存积压和产能过剩,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高端产品难以破局,国人在海外热捧的奶粉、尿不湿和马桶盖,正是此类现象的一个缩影,而海淘族也由此兴起,部分互联网公司更依靠这种现象走上了“复兴之路”。
与此同时,外资也基于汇率、地租、运输、劳动力、行政成本等方面的考量,开始“孔雀东南飞”,将订单转移到了印度、东南亚等新兴的制造业国家。
在这些现实层面的挤压下,大量传统制造企业开始出现订单不足、销路不畅、资金短缺的恶劣局面。
依托改革开放30年积累下来的实力,不少制造业主依旧在坚持着,他们通过减员、减薪、降价、抛售、抵押、融资、负债等方式来维持企业的运转,希望可以熬过这一轮的寒冬,等到制造业复苏的那一天。
他们真的能等到吗?
2016年工业领域原材料的涨价狂潮,更是给原本就在挣扎着的制造业来了一记重重的响锤,吞噬掉了其原本所剩无几的利润。
煤炭、钢铁、玻璃、木材、不锈钢、PVC、塑料、铝材、纸箱、运费、化工原料、铜锭……
一长串的名单和数据不用翻也知道,其最核心的关键词就是:涨,涨,涨。
很多实体业主发出了绝望的呐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6年天猫双十一的成交额达到了1207亿,再创了世界纪录,于是很多人也再度惊呼,是电商逼死了中国的制造业,如果淘宝不死,中国制造业就会灭亡,届时伴随着制造业的大衰退和大逃亡,成千上万的打工者都会无家可归,都会流离失所!
听来令人毛骨悚然。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来临的今天,真的是电商压死了实体吗?生意真的都到跑到电商卖家那里去了吗?
不少的电商卖家也大倒苦水,说电商的这个节那个节,虽然让产品的销量增多了,数据很好看,但实际上利润根本没有多少,有时还是赔本赚吆喝,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卖出去的货源,还不都是made in China?
实际上问题的症结仍在于中国的制造业太过低端,在创新能力不足且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只能被迫降价,让利润持续走低,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让制造商的信息垄断优势不再,消费者可以选择的范围一下子增多了,就算没有天猫淘宝和京东,成熟的消费者也会选择去海淘高质量的商品。
而中国大多数的制造型企业不是没有建立起品牌,无法产生品牌溢价,就是产品质量得过且过,根本无法与竞争对手进行有效区隔。
只能打价格战,走薄利多销的路子。
【薄利多销的时代过去了】
在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时间里,经济增长的很快,制造业发展的也很快,但基本上采用的不是创新模式,而是“模仿、复制、抄袭、山寨”的模式,看到别人生意做得不错,就买同样的设备,造同样的模具,弄同样的外观,走同样的渠道,只要把货能卖出去就行,根本不注重质量,不注重服务,不注重售后,更不注重客户体验。
一味的依靠关系和经验来扩张着商业版图,规模化生产,规模化销售,加足马力扩充产能,先干了再说!
其结果是什么?
就是产品严重同质化,老客户留不住,新客户难开发。
在产品不充足的时代还能勉强维持生存,甚至一夜暴富,但是到了现在这个年代,这种模式只能是死路一条。
很多制造商直观的感受就是产品价格越来越低,产品利润越来越少,但产品还是越来越难卖,客户还是越来越难开发,生产出来的产品一多半办成了库存,成堆成堆的摆到了仓库里。
造成的现象就是手上的现金流越来越少,工厂的运转越来越困难。
这也导致了大部分制造业主的恐慌和焦虑,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强势崛起、全球经济的不景气等现象都给制造型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找到一条出路,如何更好地应对扑面而来的危机,都令他们不知所措。
但可以预料到的一个事实是,制造企业不得不将现有的研发模式、生产模式、销售模式和盈利模式进行解构,升级改造为现代新型制造业,以适应新的市场局面,这是一个艰难和痛苦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坎坷,无法一蹴而就,只能不断的进行尝试和摸索,最终找到适合自身企业的那条路,实现企业内部脱胎换骨式的蜕变。
一句话,天变了,薄利多销的时代过去了!
【夹缝中生存,制造业的机会还有多少】
那么制造业的机会和未来又在哪里?
答案似乎只有创新,手段也无非两个,一个是产品的工匠精神,一个是服务的推陈出新。
答案很简单,但如何能做到?做到的阻碍与冲突又有哪些?所谓知易行难,前方道路且长,回首苍茫一片。
实际上,创新就是为了追求一种差异化,让自己的产品和同行的不一样,创造一种附加值,掌握自主的定价权,让自己的产品在同类产品是唯一的,让消费者对自己的利润率不知情。
那么这时,消费者仍然愿意掏钱购买的原因是什么?
是你的品牌。
未来的制造业一定要向品牌要溢价,要利润,否则越来越聪明的消费者根本没有理由购买你的产品。
反正还有大把的备胎。
实际上,中国的制造业已经站在了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多为空白,所以一方面国内的很多企业为了争夺客户不得不打起价格战,持续压低利润,另一方面国外的马桶盖却成为了海外代购的热门产品。
国内制造业的生产已经跟不上了发展的要求了,生产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销售的困局,由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发展才能摆脱恶性竞争,也才能获得一线生机,改变这种“高端上不去,低端难保持”的局面。
传统企业转型,出路在哪?
运营实操 • 搁浅° 发表了文章 • 2 个评论 • 8284 次浏览 • 2017-02-27 09:14
近年,外贸受外需不振、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中国外贸形势难有明显改善。很多依靠传统优势生存发展的制造业都感觉经营压力很大,很多企业定单量锐减,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制造企业倒闭的现象。
探究深层次的原因,除了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外,更多是传统外贸的商业模式需要更新换代。中国传统外贸的深度转型已经迫在眉睫,随着国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企业也该扩大自己的视野。
在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采购商的采购行为已从传统的货期长、数量大、金额大转变为多次、少量、交易频繁的跨境定单模式,而且这样的采购模式未来会成为主流模式。
跨境电商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无疑是给传统企业转型或者拓宽渠道的最佳选择之一。
1.2004年,随着中国商品在全球市场逐渐被认可,EBAY第一次改版,EBAY决定将中国平台同全球对接,从而将EBAY易趣的商品纳入到全球EBAY中去。跨境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逐渐开始。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大宗集装箱出口贸易的萎缩,传统出口型外贸公司,逐渐从原来的集装箱出口转型到以零售为主的外贸小包出口,来弥补由于大宗出口萎缩带来的影响。政府也开始重视跨境电子商务渠道,纷纷出台各种政策,以促进跨境电商的发展,这是我国跨境电商迎来的第一次快速增长期。
经过数年的发展,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到6.3万亿元,业内预计,2018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预计将达到8.8万亿。
一边是跨境电商迅猛发展,一边是传统贸易企业迫切需要升级。跨境电商为传统企业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传统企业受制于经济形势,但只要传统制造企业转变理念,顺应跨境电商的大趋势,市场机会还是非常多的,因为传统外贸制造企业做跨境电商具备天生的优势。
这点在深圳某公司体现的淋漓尽致。该公司是家代工工厂,主要为ODM、OEM,为国内外大品牌、大公司代工,提供来料加工服务,也可以自己开发模具,提供给客户做选择。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工厂效益也逐渐受到影响。
为了拓宽渠道,该公司于2016年由EBAY开始切入跨境电商。经过九个月的发展,一个月的GMV已经达到比较可观的数额。
该公司电商负责人许总表示,除了经济不景气之外,代工厂还有一个风险,跟着大企业走,虽然量比较高,但风险也比较高,除了市场不景气,还可能碰到代工品牌被制裁等不可控因素。此外,还有材料涨价,一些其他的大的行业性事件,“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企业,企业如果有自己的渠道的话,影响会小很多。”
而选择跨境电商,除了利润比较高,因为自己有工厂,在质量的把控上也会比较好。
传统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往往有较强的研发能力。这点许总深有体会,除了可在代工的产品中挑选较好的产品外,因为自己有开模能力,自己有很好的生产能力,产品的选择范围也可以更广。背靠工厂,在很多地方都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2.如何做好电商渠道,许总表示,除了立足于自己的产品,或者自己所在行业的产品来打开跨境电商市场的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一定要在产品调研上下工夫。产品调研的内容包括产品性能、竞品情况、主要目标市场、国内外竞争对手情况、客户的产品使用体验、同类产品短板、同类产品卖点等。
除此以外,自己在选择产品上会结合各地市场外,更会去选择一些定位精准的产品。“例如,我们有一款产品是过滤器配件,像这种产品,在平台上可能会很少人卖,但销量都会很不错,而主要的客户群体又是比较有消费能力的群体。”
很容易发现,该公司的产品也主要集中在日用消耗品,这类产品人人都要用,而且会重复购买,许总表示,这些需求都是实实在在的。除了产品,市场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像老年人用品,就主要会把市场定位在日本,因为大家都知道,当前日本已经步入老年社会,该类产品在日本市场有着比较大的需求,“我们的策略就是,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市场,将产品与市场进行细分,一旦进行细分,将更清晰,成本比较低,利润也将更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成长,该公司将不断地布局新的市场,增开站点。而增开站点首先就要严格地与海外仓相结合,在海外仓上,将费用与时效作为最主要的考量,她也提出两个建议:第一,新卖家一定要在量达到一定的量上再考虑自己的海外仓,不然前期还是先与第三方海外仓合作,尽量与官方海外仓合作,在很多地方会省去很多麻烦;第二,海外仓会布局的点一定要考虑好,争取在时效上给客户良好的体验。
在度过成长期后,企业就可以着重考虑自己的下一步,站点、海外仓布局,品类增加,产品升级等。“我们之前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接下来会在其他市场增开站点。”在增开站点之前,要做好这些工作:
1.对于市场的了解,对产品的选择。
2.备货要备足,按要求发货就好。精准地选择发货地点。
3.提高产品良品率,在售后可省去很多时间和成本。
4.新账号都需要成长期,要有耐心。
5.在品牌和认证上,有实力的企业一定要去做。
做跨境电商,说到底就是选品,好产品和好质量,而这方面刚好是传统企业的强项。传统企业其实也有出路,就是要看企业能不能看到这些出路,不管是增加一个转型的渠道,还是完全转型,传统企业都有机会。对传统的工厂来说,做电商的利润高过代工很多,如果能解决好那些问题,机会还是很大的。 查看全部
探究深层次的原因,除了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外,更多是传统外贸的商业模式需要更新换代。中国传统外贸的深度转型已经迫在眉睫,随着国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企业也该扩大自己的视野。
在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采购商的采购行为已从传统的货期长、数量大、金额大转变为多次、少量、交易频繁的跨境定单模式,而且这样的采购模式未来会成为主流模式。
跨境电商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无疑是给传统企业转型或者拓宽渠道的最佳选择之一。
1.2004年,随着中国商品在全球市场逐渐被认可,EBAY第一次改版,EBAY决定将中国平台同全球对接,从而将EBAY易趣的商品纳入到全球EBAY中去。跨境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逐渐开始。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大宗集装箱出口贸易的萎缩,传统出口型外贸公司,逐渐从原来的集装箱出口转型到以零售为主的外贸小包出口,来弥补由于大宗出口萎缩带来的影响。政府也开始重视跨境电子商务渠道,纷纷出台各种政策,以促进跨境电商的发展,这是我国跨境电商迎来的第一次快速增长期。
经过数年的发展,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到6.3万亿元,业内预计,2018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预计将达到8.8万亿。
一边是跨境电商迅猛发展,一边是传统贸易企业迫切需要升级。跨境电商为传统企业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传统企业受制于经济形势,但只要传统制造企业转变理念,顺应跨境电商的大趋势,市场机会还是非常多的,因为传统外贸制造企业做跨境电商具备天生的优势。
这点在深圳某公司体现的淋漓尽致。该公司是家代工工厂,主要为ODM、OEM,为国内外大品牌、大公司代工,提供来料加工服务,也可以自己开发模具,提供给客户做选择。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工厂效益也逐渐受到影响。
为了拓宽渠道,该公司于2016年由EBAY开始切入跨境电商。经过九个月的发展,一个月的GMV已经达到比较可观的数额。
该公司电商负责人许总表示,除了经济不景气之外,代工厂还有一个风险,跟着大企业走,虽然量比较高,但风险也比较高,除了市场不景气,还可能碰到代工品牌被制裁等不可控因素。此外,还有材料涨价,一些其他的大的行业性事件,“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企业,企业如果有自己的渠道的话,影响会小很多。”
而选择跨境电商,除了利润比较高,因为自己有工厂,在质量的把控上也会比较好。
传统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往往有较强的研发能力。这点许总深有体会,除了可在代工的产品中挑选较好的产品外,因为自己有开模能力,自己有很好的生产能力,产品的选择范围也可以更广。背靠工厂,在很多地方都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2.如何做好电商渠道,许总表示,除了立足于自己的产品,或者自己所在行业的产品来打开跨境电商市场的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一定要在产品调研上下工夫。产品调研的内容包括产品性能、竞品情况、主要目标市场、国内外竞争对手情况、客户的产品使用体验、同类产品短板、同类产品卖点等。
除此以外,自己在选择产品上会结合各地市场外,更会去选择一些定位精准的产品。“例如,我们有一款产品是过滤器配件,像这种产品,在平台上可能会很少人卖,但销量都会很不错,而主要的客户群体又是比较有消费能力的群体。”
很容易发现,该公司的产品也主要集中在日用消耗品,这类产品人人都要用,而且会重复购买,许总表示,这些需求都是实实在在的。除了产品,市场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像老年人用品,就主要会把市场定位在日本,因为大家都知道,当前日本已经步入老年社会,该类产品在日本市场有着比较大的需求,“我们的策略就是,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市场,将产品与市场进行细分,一旦进行细分,将更清晰,成本比较低,利润也将更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成长,该公司将不断地布局新的市场,增开站点。而增开站点首先就要严格地与海外仓相结合,在海外仓上,将费用与时效作为最主要的考量,她也提出两个建议:第一,新卖家一定要在量达到一定的量上再考虑自己的海外仓,不然前期还是先与第三方海外仓合作,尽量与官方海外仓合作,在很多地方会省去很多麻烦;第二,海外仓会布局的点一定要考虑好,争取在时效上给客户良好的体验。
在度过成长期后,企业就可以着重考虑自己的下一步,站点、海外仓布局,品类增加,产品升级等。“我们之前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接下来会在其他市场增开站点。”在增开站点之前,要做好这些工作:
1.对于市场的了解,对产品的选择。
2.备货要备足,按要求发货就好。精准地选择发货地点。
3.提高产品良品率,在售后可省去很多时间和成本。
4.新账号都需要成长期,要有耐心。
5.在品牌和认证上,有实力的企业一定要去做。
做跨境电商,说到底就是选品,好产品和好质量,而这方面刚好是传统企业的强项。传统企业其实也有出路,就是要看企业能不能看到这些出路,不管是增加一个转型的渠道,还是完全转型,传统企业都有机会。对传统的工厂来说,做电商的利润高过代工很多,如果能解决好那些问题,机会还是很大的。 查看全部
近年,外贸受外需不振、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中国外贸形势难有明显改善。很多依靠传统优势生存发展的制造业都感觉经营压力很大,很多企业定单量锐减,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制造企业倒闭的现象。
探究深层次的原因,除了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外,更多是传统外贸的商业模式需要更新换代。中国传统外贸的深度转型已经迫在眉睫,随着国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企业也该扩大自己的视野。
在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采购商的采购行为已从传统的货期长、数量大、金额大转变为多次、少量、交易频繁的跨境定单模式,而且这样的采购模式未来会成为主流模式。
跨境电商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无疑是给传统企业转型或者拓宽渠道的最佳选择之一。
1.2004年,随着中国商品在全球市场逐渐被认可,EBAY第一次改版,EBAY决定将中国平台同全球对接,从而将EBAY易趣的商品纳入到全球EBAY中去。跨境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逐渐开始。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大宗集装箱出口贸易的萎缩,传统出口型外贸公司,逐渐从原来的集装箱出口转型到以零售为主的外贸小包出口,来弥补由于大宗出口萎缩带来的影响。政府也开始重视跨境电子商务渠道,纷纷出台各种政策,以促进跨境电商的发展,这是我国跨境电商迎来的第一次快速增长期。
经过数年的发展,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到6.3万亿元,业内预计,2018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预计将达到8.8万亿。
一边是跨境电商迅猛发展,一边是传统贸易企业迫切需要升级。跨境电商为传统企业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传统企业受制于经济形势,但只要传统制造企业转变理念,顺应跨境电商的大趋势,市场机会还是非常多的,因为传统外贸制造企业做跨境电商具备天生的优势。
这点在深圳某公司体现的淋漓尽致。该公司是家代工工厂,主要为ODM、OEM,为国内外大品牌、大公司代工,提供来料加工服务,也可以自己开发模具,提供给客户做选择。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工厂效益也逐渐受到影响。
为了拓宽渠道,该公司于2016年由EBAY开始切入跨境电商。经过九个月的发展,一个月的GMV已经达到比较可观的数额。
该公司电商负责人许总表示,除了经济不景气之外,代工厂还有一个风险,跟着大企业走,虽然量比较高,但风险也比较高,除了市场不景气,还可能碰到代工品牌被制裁等不可控因素。此外,还有材料涨价,一些其他的大的行业性事件,“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企业,企业如果有自己的渠道的话,影响会小很多。”
而选择跨境电商,除了利润比较高,因为自己有工厂,在质量的把控上也会比较好。
传统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往往有较强的研发能力。这点许总深有体会,除了可在代工的产品中挑选较好的产品外,因为自己有开模能力,自己有很好的生产能力,产品的选择范围也可以更广。背靠工厂,在很多地方都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2.如何做好电商渠道,许总表示,除了立足于自己的产品,或者自己所在行业的产品来打开跨境电商市场的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一定要在产品调研上下工夫。产品调研的内容包括产品性能、竞品情况、主要目标市场、国内外竞争对手情况、客户的产品使用体验、同类产品短板、同类产品卖点等。
除此以外,自己在选择产品上会结合各地市场外,更会去选择一些定位精准的产品。“例如,我们有一款产品是过滤器配件,像这种产品,在平台上可能会很少人卖,但销量都会很不错,而主要的客户群体又是比较有消费能力的群体。”
很容易发现,该公司的产品也主要集中在日用消耗品,这类产品人人都要用,而且会重复购买,许总表示,这些需求都是实实在在的。除了产品,市场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像老年人用品,就主要会把市场定位在日本,因为大家都知道,当前日本已经步入老年社会,该类产品在日本市场有着比较大的需求,“我们的策略就是,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市场,将产品与市场进行细分,一旦进行细分,将更清晰,成本比较低,利润也将更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成长,该公司将不断地布局新的市场,增开站点。而增开站点首先就要严格地与海外仓相结合,在海外仓上,将费用与时效作为最主要的考量,她也提出两个建议:第一,新卖家一定要在量达到一定的量上再考虑自己的海外仓,不然前期还是先与第三方海外仓合作,尽量与官方海外仓合作,在很多地方会省去很多麻烦;第二,海外仓会布局的点一定要考虑好,争取在时效上给客户良好的体验。
在度过成长期后,企业就可以着重考虑自己的下一步,站点、海外仓布局,品类增加,产品升级等。“我们之前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接下来会在其他市场增开站点。”在增开站点之前,要做好这些工作:
1.对于市场的了解,对产品的选择。
2.备货要备足,按要求发货就好。精准地选择发货地点。
3.提高产品良品率,在售后可省去很多时间和成本。
4.新账号都需要成长期,要有耐心。
5.在品牌和认证上,有实力的企业一定要去做。
做跨境电商,说到底就是选品,好产品和好质量,而这方面刚好是传统企业的强项。传统企业其实也有出路,就是要看企业能不能看到这些出路,不管是增加一个转型的渠道,还是完全转型,传统企业都有机会。对传统的工厂来说,做电商的利润高过代工很多,如果能解决好那些问题,机会还是很大的。
【中国传统制造业走向】巨变时代企业的生存逻辑,中国式制造业何去何从!
跨境政策 • moss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0891 次浏览 • 2017-02-21 15:07
【洗牌中阵亡的实体店,实业惨淡的冰山一角】
制造业的生存法则已经变了,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而在这个拐点和洗牌的过程中,实体店铺的“关店潮”在不断蔓延,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品牌到另一个品牌。
百货商场、大型商超、品牌专卖店、商家直营店、各地加盟店都成了“死亡重灾区”,其景象之萧条,状况之惨烈,亦让人心有戚戚焉。引得我们不禁要发问,中国的实体经济到底怎么了?中国制造业的春天又在哪里?
面对此情此景,有人悲情长啸,有人扼腕叹息,有人斡旋应对,有人断臂求生。
每一个选择都有其背后的考量和分析,每一条道路都有未可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在全球经济格局开始发生巨变的时代大背景下,或许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真的是非生即死,没有超凡的智慧和高超的能量,只能成为被人践踏过的皑皑白骨。
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很多人死在了明天的夜里。
尽管月很皎洁。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曾经叱咤风云的中国制造业,如今又能否突破重围,浴火重生,能否破茧成蝶,再造辉煌?
事实上,实体店的倒闭很多程度上来源于制造业的萎靡不振,当实体店越来越难以经营,越来越难做的时候,就只剩下关门大吉这一条出路,而这仅仅还只是实业惨淡的冰山一角。
包括梅西百货、万达百货、李宁、美特斯邦威等知名品牌都已然开始战略收缩,做好了准备来“艰难过冬”,其它中小实体店铺自然更是尸横遍野,哀嚎一片。
美特斯邦威原董事长、总裁周成建更是辞去了美邦服饰的所有职务,由其30岁的女儿胡佳佳开始正式接班。
【制造企业家的痛之殇】
2016年即将过去,对于传统的制造业而言,前景依旧不容乐观,国内人口红利下降、生产成本上升、经济下行趋势显著都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危机在加剧,寒潮在扑来,如何找到一条求生之路,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在此之前的几年里,传统的制造业也是在迷茫中探索、抗争和求变,也是在挫折中抢滩、着陆和革新,有的卓有成效,有的依旧低迷,有的败走麦城,有的华丽转身。每个人都步履匆匆,每个人都万千思绪,但都在迎面而来的激流中寻求着一线生机。
世界潮流,浩浩汤汤,制造业已经进入了大变革的时代,而这还仅仅只是一个开端,未来的厮杀会更加惨烈,未来的比拼会更加凶猛。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但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既然已经被绑到了制造业这个战车上,能做的,也只有上阵迎敌,血染盔甲了。
只是在冲锋陷阵的过程中,我们仍要思索的是:
面对这场产业结构的调整,到底有多少制造企业能熬过去、能走过去、能趟过去?
面对汹涌来袭的时代变局,到底有多少制造企业能看得懂、能落地、能崛起?
面对不得不做的企业转型,到底有多少制造企业能承受住阵痛,能放手一搏?
传统制造型企业家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走出的每一步,都会对自己企业的未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步错,步步错;一步慢,步步慢。
中国制造业的体量目前已经很大了,现在是在由体量向质量转型,由制造向智造转型。
不管老板们愿不愿意,也不管老板们喜不喜欢,这种改变已经开始了,而一些先知先觉的制造型企业家也已经着手在做了。
那种创新力薄弱、进取意识不足、利润率偏低的低端制造型企业,未来的道路一定越走越窄,直到走进死胡同,便再难回头。
中国的制造业始终大而不强,始终无法掌握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始终附加值极低,因此也有人说,中国的制造业的状况是,两吨钢的利润还不够买一只冰棍。
这是传统制造业之殇!
无数中小制造业主欲哭无泪,苦不堪言,艰难挣扎,绝望像寒潮一样笼罩在他们的心头!
这场中国制造业的残酷大洗牌中,竞争力不强的传统企业将迎来一场灭顶之灾,而竞争力稍强的传统企业也在感受着寒冬的凛冽,再想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原材料进行竞争已经成了痴人说梦!
生存还是死亡,变革还是封闭,是每一个制造企业必须要面对和正视的问题,无法逃避,亦无法回绝。 查看全部
制造业的生存法则已经变了,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而在这个拐点和洗牌的过程中,实体店铺的“关店潮”在不断蔓延,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品牌到另一个品牌。
百货商场、大型商超、品牌专卖店、商家直营店、各地加盟店都成了“死亡重灾区”,其景象之萧条,状况之惨烈,亦让人心有戚戚焉。引得我们不禁要发问,中国的实体经济到底怎么了?中国制造业的春天又在哪里?
面对此情此景,有人悲情长啸,有人扼腕叹息,有人斡旋应对,有人断臂求生。
每一个选择都有其背后的考量和分析,每一条道路都有未可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在全球经济格局开始发生巨变的时代大背景下,或许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真的是非生即死,没有超凡的智慧和高超的能量,只能成为被人践踏过的皑皑白骨。
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很多人死在了明天的夜里。
尽管月很皎洁。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曾经叱咤风云的中国制造业,如今又能否突破重围,浴火重生,能否破茧成蝶,再造辉煌?
事实上,实体店的倒闭很多程度上来源于制造业的萎靡不振,当实体店越来越难以经营,越来越难做的时候,就只剩下关门大吉这一条出路,而这仅仅还只是实业惨淡的冰山一角。
包括梅西百货、万达百货、李宁、美特斯邦威等知名品牌都已然开始战略收缩,做好了准备来“艰难过冬”,其它中小实体店铺自然更是尸横遍野,哀嚎一片。
美特斯邦威原董事长、总裁周成建更是辞去了美邦服饰的所有职务,由其30岁的女儿胡佳佳开始正式接班。
【制造企业家的痛之殇】
2016年即将过去,对于传统的制造业而言,前景依旧不容乐观,国内人口红利下降、生产成本上升、经济下行趋势显著都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危机在加剧,寒潮在扑来,如何找到一条求生之路,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在此之前的几年里,传统的制造业也是在迷茫中探索、抗争和求变,也是在挫折中抢滩、着陆和革新,有的卓有成效,有的依旧低迷,有的败走麦城,有的华丽转身。每个人都步履匆匆,每个人都万千思绪,但都在迎面而来的激流中寻求着一线生机。
世界潮流,浩浩汤汤,制造业已经进入了大变革的时代,而这还仅仅只是一个开端,未来的厮杀会更加惨烈,未来的比拼会更加凶猛。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但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既然已经被绑到了制造业这个战车上,能做的,也只有上阵迎敌,血染盔甲了。
只是在冲锋陷阵的过程中,我们仍要思索的是:
面对这场产业结构的调整,到底有多少制造企业能熬过去、能走过去、能趟过去?
面对汹涌来袭的时代变局,到底有多少制造企业能看得懂、能落地、能崛起?
面对不得不做的企业转型,到底有多少制造企业能承受住阵痛,能放手一搏?
传统制造型企业家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走出的每一步,都会对自己企业的未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步错,步步错;一步慢,步步慢。
中国制造业的体量目前已经很大了,现在是在由体量向质量转型,由制造向智造转型。
不管老板们愿不愿意,也不管老板们喜不喜欢,这种改变已经开始了,而一些先知先觉的制造型企业家也已经着手在做了。
那种创新力薄弱、进取意识不足、利润率偏低的低端制造型企业,未来的道路一定越走越窄,直到走进死胡同,便再难回头。
中国的制造业始终大而不强,始终无法掌握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始终附加值极低,因此也有人说,中国的制造业的状况是,两吨钢的利润还不够买一只冰棍。
这是传统制造业之殇!
无数中小制造业主欲哭无泪,苦不堪言,艰难挣扎,绝望像寒潮一样笼罩在他们的心头!
这场中国制造业的残酷大洗牌中,竞争力不强的传统企业将迎来一场灭顶之灾,而竞争力稍强的传统企业也在感受着寒冬的凛冽,再想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原材料进行竞争已经成了痴人说梦!
生存还是死亡,变革还是封闭,是每一个制造企业必须要面对和正视的问题,无法逃避,亦无法回绝。 查看全部
【洗牌中阵亡的实体店,实业惨淡的冰山一角】
制造业的生存法则已经变了,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而在这个拐点和洗牌的过程中,实体店铺的“关店潮”在不断蔓延,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品牌到另一个品牌。
百货商场、大型商超、品牌专卖店、商家直营店、各地加盟店都成了“死亡重灾区”,其景象之萧条,状况之惨烈,亦让人心有戚戚焉。引得我们不禁要发问,中国的实体经济到底怎么了?中国制造业的春天又在哪里?
面对此情此景,有人悲情长啸,有人扼腕叹息,有人斡旋应对,有人断臂求生。
每一个选择都有其背后的考量和分析,每一条道路都有未可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在全球经济格局开始发生巨变的时代大背景下,或许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真的是非生即死,没有超凡的智慧和高超的能量,只能成为被人践踏过的皑皑白骨。
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很多人死在了明天的夜里。
尽管月很皎洁。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曾经叱咤风云的中国制造业,如今又能否突破重围,浴火重生,能否破茧成蝶,再造辉煌?
事实上,实体店的倒闭很多程度上来源于制造业的萎靡不振,当实体店越来越难以经营,越来越难做的时候,就只剩下关门大吉这一条出路,而这仅仅还只是实业惨淡的冰山一角。
包括梅西百货、万达百货、李宁、美特斯邦威等知名品牌都已然开始战略收缩,做好了准备来“艰难过冬”,其它中小实体店铺自然更是尸横遍野,哀嚎一片。
美特斯邦威原董事长、总裁周成建更是辞去了美邦服饰的所有职务,由其30岁的女儿胡佳佳开始正式接班。
【制造企业家的痛之殇】
2016年即将过去,对于传统的制造业而言,前景依旧不容乐观,国内人口红利下降、生产成本上升、经济下行趋势显著都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危机在加剧,寒潮在扑来,如何找到一条求生之路,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在此之前的几年里,传统的制造业也是在迷茫中探索、抗争和求变,也是在挫折中抢滩、着陆和革新,有的卓有成效,有的依旧低迷,有的败走麦城,有的华丽转身。每个人都步履匆匆,每个人都万千思绪,但都在迎面而来的激流中寻求着一线生机。
世界潮流,浩浩汤汤,制造业已经进入了大变革的时代,而这还仅仅只是一个开端,未来的厮杀会更加惨烈,未来的比拼会更加凶猛。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但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既然已经被绑到了制造业这个战车上,能做的,也只有上阵迎敌,血染盔甲了。
只是在冲锋陷阵的过程中,我们仍要思索的是:
面对这场产业结构的调整,到底有多少制造企业能熬过去、能走过去、能趟过去?
面对汹涌来袭的时代变局,到底有多少制造企业能看得懂、能落地、能崛起?
面对不得不做的企业转型,到底有多少制造企业能承受住阵痛,能放手一搏?
传统制造型企业家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走出的每一步,都会对自己企业的未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步错,步步错;一步慢,步步慢。
中国制造业的体量目前已经很大了,现在是在由体量向质量转型,由制造向智造转型。
不管老板们愿不愿意,也不管老板们喜不喜欢,这种改变已经开始了,而一些先知先觉的制造型企业家也已经着手在做了。
那种创新力薄弱、进取意识不足、利润率偏低的低端制造型企业,未来的道路一定越走越窄,直到走进死胡同,便再难回头。
中国的制造业始终大而不强,始终无法掌握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始终附加值极低,因此也有人说,中国的制造业的状况是,两吨钢的利润还不够买一只冰棍。
这是传统制造业之殇!
无数中小制造业主欲哭无泪,苦不堪言,艰难挣扎,绝望像寒潮一样笼罩在他们的心头!
这场中国制造业的残酷大洗牌中,竞争力不强的传统企业将迎来一场灭顶之灾,而竞争力稍强的传统企业也在感受着寒冬的凛冽,再想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原材料进行竞争已经成了痴人说梦!
生存还是死亡,变革还是封闭,是每一个制造企业必须要面对和正视的问题,无法逃避,亦无法回绝。
【中国传统制造业走向】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之路
跨境政策 • moss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131 次浏览 • 2017-03-01 09:35
上一篇我们就说到了目前中国制造业的优劣势,今天给大家讲讲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之路到底该怎么走。
【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之路】
制造业确实到了该升级换代的时候,而升级换代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资金和成本来做,由谁来做?怎么去做?成功了有多大的收益?会不会被模仿和剽窃?失败了有多大的风险?会不会家破人亡累累负债?
这些问题莫衷一是。
于是我们看到了有的人已经开始在行动,有的人依旧徘徊不前,有的人四处求访,有的人闭门造车。
实际上,升级换代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实话实话,失败的概率多,成功的概率少,是一条鲜有人走过的道路,会栽跟头,会有挫折。
但这却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
你不去走,别人会走;你不去做,别人会做。
没有质量的企业,没有技术的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是必然死掉的。
过剩的产业,过剩的产能,过剩的产品,也是必然会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的。
那么资金呢?那么方法呢?没有具体方案的建议,价值并不大。
本文给出一些小建议,诸位可以参考一下。
1、做减法
这是专注化的第一步,梳理业务线,剥离不良资产,回笼现金流,因为只有有了健康的现金流才能有一定的储备投入到研发,投入到团队,否则项目进行到一半没有了后续资金,这是很可惜的事情。蓝色巨人IBM在战略转型时将个人电脑业务卖给了联想,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企业的业务线不多,只是专注于某个品类的产品,就要梳理产品线,将销量不好、原材料采购困难、利润率不高的产品进行淘汰,并将一些快要过时的产品迅速打折处理掉,折扣率每个商家自己核算,出发点同样是回笼资金。
然后还要梳理客户,很多工厂做习惯了B2B大宗业务,当形势不好的时候,也开始接一些散单,给对方进行贴牌,利润不高,工序麻烦,对接复杂,吃力不讨好,不过是寄希望于对方在其市场上打开局面后,能够下一个大单,也就是所谓的培养客户。
实际上,如果对方只是一个贸易商或者国外的小B客户,大可不必如此费心,通过亚马逊这样的跨境B2C平台直接面对终端客户,利润高,反馈快,不是更好?要将工厂现有的业务员、采购员、生产工人、质检员、仓管员从现有的小B客户身上解脱出来,把同样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终端消费者身上,收益可能会更大。
当然这还涉及到你的产品,如果现有产品无法得到终端消费者的好评,回笼资金的目的就是倒逼你研发更适合终端消费者的新品,摆脱小B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积累与终端消费者打交道的经验,在企业内部更好的锻炼队伍。
2、产品为王
所有的竞争最终都是产品的竞争,要想让产品有更好的销路,不是看自我的感觉,而是看市场的反馈,在提倡和强调工匠精神的现在,这就是指将产品打磨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程度,给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家都在说极致,到底什么是极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就是和业内顶尖的产品去对比,看还有没有瑕疵,看还有没有差别。
然后在设计、生产、加工、装备、工艺、机械、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实现高度的标准化,同时这个标准还要在可实现的范围内不断的精益求精。
这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弥补、自我成长、自我强化的历程,会很辛苦,怎么能不辛苦?会有疼痛,怎么会不疼痛?
一切都要用胸怀去承受,用格局去消解。
而当你的企业真正因此而更上了一个台阶以后,面对的就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赢家通吃的局面。
马太福音是怎么讲的?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而如果你没有让企业更上一个台阶,可能最终面临的情况就是一无所有,曾有的辉煌烟消云散,曾有的成就恍然隔世。
商场,从来不相信眼泪。
3、以消费者为中心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声音被无限的放大,以至于能够影响到传统制造企业的销售。
过去,消费者的意见很弱,即便对生产商的产品有不满,但也无法影响到其他的购买者,无法给企业施加太多的压力,但现在不同了。
这也是为什么更多的消费者更喜欢电商购物的原因。
在商场或者专卖店购物,商家售后处理的方式往往是简单粗暴的,能骗就骗,能拖就拖,能少就少,但电商平台就不同了,特别是亚马逊这样优质的平台,几个差评就能让商家睡不着觉,迅速联系买家解决问题。
买家掌握了主动权,给卖家带上了紧箍咒。
当然一些采用不当手段威胁买家消除差评的案例同样存在,但毕竟是少数。
当尝试过了更好的消费体验后,几乎没有多少买家愿意再重归糟糕透顶的消费时代。于是也逼着商家不得不迎合买家,不得不提供更好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提供更好的售后。
对于制造型企业,也是一样的道理。
以消费者为中心,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嘴上,因为消费者会用脚投票,会用手里的钱投票。
4、智能化趋势
除了品牌化以外,未来制造业的另一个趋势一定是智能化。
智能化的制造业既能解决效率问题,解决产品附加值的问题,还能解决一部分的污染问题,包括在一定程度缓解雾霾。
智能化会带来低碳、环保、节能和高效,会促进绿色制造,也会快速淘汰掉落后的企业,快速淘汰掉没有其他生存技能的工人。
作为企业而言,要快速让自己增值,靠近智能化的方向;对于个人而言,要给自我的生存增加更多的砝码,在更多制造企业转向智能化的时候,让自己不被职场所淘汰。
想要比别人过得好,就必须比别人能力高;想要比别人过得更好,就必须比别人更快的抓住趋势。
但与此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虽然智能服务、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是一个美好的蓝图,但每家企业都有不同的实施路径,完全照搬他人的成功模式,只能将自己的现金储备折腾光,等到资金链一断,企业可能也就死掉了。
所以要谋定而动。
5、不断学习
大浪淘沙,数风流人物!
浪花淘尽制造业的英雄。
制造业一片红火,欣欣向上的时候,你的制造业,未必那么好;制造业哀鸿遍野,订单锐减的时候,你的制造业,也未必那么不好。
一切的一切,都在于你的眼光,你的视野,你的实力。
在你是否能冷静的去观察,是否能敏锐的把握机遇,是否能在激烈的厮杀中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如何从这一次的制造业变革中分得一杯羹,甚至走向繁荣之巅,与制造企业家的学习力息息相关。
但面对纷纷扰扰的声音,面对形形色色的课程,面对林林总总的信息,究竟要作何选择。
每个人都给出了不同的方向。
而我给出的,是出口跨境电商。 查看全部
【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之路】
制造业确实到了该升级换代的时候,而升级换代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资金和成本来做,由谁来做?怎么去做?成功了有多大的收益?会不会被模仿和剽窃?失败了有多大的风险?会不会家破人亡累累负债?
这些问题莫衷一是。
于是我们看到了有的人已经开始在行动,有的人依旧徘徊不前,有的人四处求访,有的人闭门造车。
实际上,升级换代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实话实话,失败的概率多,成功的概率少,是一条鲜有人走过的道路,会栽跟头,会有挫折。
但这却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
你不去走,别人会走;你不去做,别人会做。
没有质量的企业,没有技术的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是必然死掉的。
过剩的产业,过剩的产能,过剩的产品,也是必然会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的。
那么资金呢?那么方法呢?没有具体方案的建议,价值并不大。
本文给出一些小建议,诸位可以参考一下。
1、做减法
这是专注化的第一步,梳理业务线,剥离不良资产,回笼现金流,因为只有有了健康的现金流才能有一定的储备投入到研发,投入到团队,否则项目进行到一半没有了后续资金,这是很可惜的事情。蓝色巨人IBM在战略转型时将个人电脑业务卖给了联想,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企业的业务线不多,只是专注于某个品类的产品,就要梳理产品线,将销量不好、原材料采购困难、利润率不高的产品进行淘汰,并将一些快要过时的产品迅速打折处理掉,折扣率每个商家自己核算,出发点同样是回笼资金。
然后还要梳理客户,很多工厂做习惯了B2B大宗业务,当形势不好的时候,也开始接一些散单,给对方进行贴牌,利润不高,工序麻烦,对接复杂,吃力不讨好,不过是寄希望于对方在其市场上打开局面后,能够下一个大单,也就是所谓的培养客户。
实际上,如果对方只是一个贸易商或者国外的小B客户,大可不必如此费心,通过亚马逊这样的跨境B2C平台直接面对终端客户,利润高,反馈快,不是更好?要将工厂现有的业务员、采购员、生产工人、质检员、仓管员从现有的小B客户身上解脱出来,把同样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终端消费者身上,收益可能会更大。
当然这还涉及到你的产品,如果现有产品无法得到终端消费者的好评,回笼资金的目的就是倒逼你研发更适合终端消费者的新品,摆脱小B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积累与终端消费者打交道的经验,在企业内部更好的锻炼队伍。
2、产品为王
所有的竞争最终都是产品的竞争,要想让产品有更好的销路,不是看自我的感觉,而是看市场的反馈,在提倡和强调工匠精神的现在,这就是指将产品打磨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程度,给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家都在说极致,到底什么是极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就是和业内顶尖的产品去对比,看还有没有瑕疵,看还有没有差别。
然后在设计、生产、加工、装备、工艺、机械、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实现高度的标准化,同时这个标准还要在可实现的范围内不断的精益求精。
这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弥补、自我成长、自我强化的历程,会很辛苦,怎么能不辛苦?会有疼痛,怎么会不疼痛?
一切都要用胸怀去承受,用格局去消解。
而当你的企业真正因此而更上了一个台阶以后,面对的就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赢家通吃的局面。
马太福音是怎么讲的?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而如果你没有让企业更上一个台阶,可能最终面临的情况就是一无所有,曾有的辉煌烟消云散,曾有的成就恍然隔世。
商场,从来不相信眼泪。
3、以消费者为中心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声音被无限的放大,以至于能够影响到传统制造企业的销售。
过去,消费者的意见很弱,即便对生产商的产品有不满,但也无法影响到其他的购买者,无法给企业施加太多的压力,但现在不同了。
这也是为什么更多的消费者更喜欢电商购物的原因。
在商场或者专卖店购物,商家售后处理的方式往往是简单粗暴的,能骗就骗,能拖就拖,能少就少,但电商平台就不同了,特别是亚马逊这样优质的平台,几个差评就能让商家睡不着觉,迅速联系买家解决问题。
买家掌握了主动权,给卖家带上了紧箍咒。
当然一些采用不当手段威胁买家消除差评的案例同样存在,但毕竟是少数。
当尝试过了更好的消费体验后,几乎没有多少买家愿意再重归糟糕透顶的消费时代。于是也逼着商家不得不迎合买家,不得不提供更好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提供更好的售后。
对于制造型企业,也是一样的道理。
以消费者为中心,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嘴上,因为消费者会用脚投票,会用手里的钱投票。
4、智能化趋势
除了品牌化以外,未来制造业的另一个趋势一定是智能化。
智能化的制造业既能解决效率问题,解决产品附加值的问题,还能解决一部分的污染问题,包括在一定程度缓解雾霾。
智能化会带来低碳、环保、节能和高效,会促进绿色制造,也会快速淘汰掉落后的企业,快速淘汰掉没有其他生存技能的工人。
作为企业而言,要快速让自己增值,靠近智能化的方向;对于个人而言,要给自我的生存增加更多的砝码,在更多制造企业转向智能化的时候,让自己不被职场所淘汰。
想要比别人过得好,就必须比别人能力高;想要比别人过得更好,就必须比别人更快的抓住趋势。
但与此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虽然智能服务、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是一个美好的蓝图,但每家企业都有不同的实施路径,完全照搬他人的成功模式,只能将自己的现金储备折腾光,等到资金链一断,企业可能也就死掉了。
所以要谋定而动。
5、不断学习
大浪淘沙,数风流人物!
浪花淘尽制造业的英雄。
制造业一片红火,欣欣向上的时候,你的制造业,未必那么好;制造业哀鸿遍野,订单锐减的时候,你的制造业,也未必那么不好。
一切的一切,都在于你的眼光,你的视野,你的实力。
在你是否能冷静的去观察,是否能敏锐的把握机遇,是否能在激烈的厮杀中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如何从这一次的制造业变革中分得一杯羹,甚至走向繁荣之巅,与制造企业家的学习力息息相关。
但面对纷纷扰扰的声音,面对形形色色的课程,面对林林总总的信息,究竟要作何选择。
每个人都给出了不同的方向。
而我给出的,是出口跨境电商。 查看全部
上一篇我们就说到了目前中国制造业的优劣势,今天给大家讲讲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之路到底该怎么走。
【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之路】
制造业确实到了该升级换代的时候,而升级换代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资金和成本来做,由谁来做?怎么去做?成功了有多大的收益?会不会被模仿和剽窃?失败了有多大的风险?会不会家破人亡累累负债?
这些问题莫衷一是。
于是我们看到了有的人已经开始在行动,有的人依旧徘徊不前,有的人四处求访,有的人闭门造车。
实际上,升级换代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实话实话,失败的概率多,成功的概率少,是一条鲜有人走过的道路,会栽跟头,会有挫折。
但这却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
你不去走,别人会走;你不去做,别人会做。
没有质量的企业,没有技术的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是必然死掉的。
过剩的产业,过剩的产能,过剩的产品,也是必然会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的。
那么资金呢?那么方法呢?没有具体方案的建议,价值并不大。
本文给出一些小建议,诸位可以参考一下。
1、做减法
这是专注化的第一步,梳理业务线,剥离不良资产,回笼现金流,因为只有有了健康的现金流才能有一定的储备投入到研发,投入到团队,否则项目进行到一半没有了后续资金,这是很可惜的事情。蓝色巨人IBM在战略转型时将个人电脑业务卖给了联想,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企业的业务线不多,只是专注于某个品类的产品,就要梳理产品线,将销量不好、原材料采购困难、利润率不高的产品进行淘汰,并将一些快要过时的产品迅速打折处理掉,折扣率每个商家自己核算,出发点同样是回笼资金。
然后还要梳理客户,很多工厂做习惯了B2B大宗业务,当形势不好的时候,也开始接一些散单,给对方进行贴牌,利润不高,工序麻烦,对接复杂,吃力不讨好,不过是寄希望于对方在其市场上打开局面后,能够下一个大单,也就是所谓的培养客户。
实际上,如果对方只是一个贸易商或者国外的小B客户,大可不必如此费心,通过亚马逊这样的跨境B2C平台直接面对终端客户,利润高,反馈快,不是更好?要将工厂现有的业务员、采购员、生产工人、质检员、仓管员从现有的小B客户身上解脱出来,把同样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终端消费者身上,收益可能会更大。
当然这还涉及到你的产品,如果现有产品无法得到终端消费者的好评,回笼资金的目的就是倒逼你研发更适合终端消费者的新品,摆脱小B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积累与终端消费者打交道的经验,在企业内部更好的锻炼队伍。
2、产品为王
所有的竞争最终都是产品的竞争,要想让产品有更好的销路,不是看自我的感觉,而是看市场的反馈,在提倡和强调工匠精神的现在,这就是指将产品打磨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程度,给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家都在说极致,到底什么是极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就是和业内顶尖的产品去对比,看还有没有瑕疵,看还有没有差别。
然后在设计、生产、加工、装备、工艺、机械、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实现高度的标准化,同时这个标准还要在可实现的范围内不断的精益求精。
这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弥补、自我成长、自我强化的历程,会很辛苦,怎么能不辛苦?会有疼痛,怎么会不疼痛?
一切都要用胸怀去承受,用格局去消解。
而当你的企业真正因此而更上了一个台阶以后,面对的就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赢家通吃的局面。
马太福音是怎么讲的?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而如果你没有让企业更上一个台阶,可能最终面临的情况就是一无所有,曾有的辉煌烟消云散,曾有的成就恍然隔世。
商场,从来不相信眼泪。
3、以消费者为中心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声音被无限的放大,以至于能够影响到传统制造企业的销售。
过去,消费者的意见很弱,即便对生产商的产品有不满,但也无法影响到其他的购买者,无法给企业施加太多的压力,但现在不同了。
这也是为什么更多的消费者更喜欢电商购物的原因。
在商场或者专卖店购物,商家售后处理的方式往往是简单粗暴的,能骗就骗,能拖就拖,能少就少,但电商平台就不同了,特别是亚马逊这样优质的平台,几个差评就能让商家睡不着觉,迅速联系买家解决问题。
买家掌握了主动权,给卖家带上了紧箍咒。
当然一些采用不当手段威胁买家消除差评的案例同样存在,但毕竟是少数。
当尝试过了更好的消费体验后,几乎没有多少买家愿意再重归糟糕透顶的消费时代。于是也逼着商家不得不迎合买家,不得不提供更好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提供更好的售后。
对于制造型企业,也是一样的道理。
以消费者为中心,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嘴上,因为消费者会用脚投票,会用手里的钱投票。
4、智能化趋势
除了品牌化以外,未来制造业的另一个趋势一定是智能化。
智能化的制造业既能解决效率问题,解决产品附加值的问题,还能解决一部分的污染问题,包括在一定程度缓解雾霾。
智能化会带来低碳、环保、节能和高效,会促进绿色制造,也会快速淘汰掉落后的企业,快速淘汰掉没有其他生存技能的工人。
作为企业而言,要快速让自己增值,靠近智能化的方向;对于个人而言,要给自我的生存增加更多的砝码,在更多制造企业转向智能化的时候,让自己不被职场所淘汰。
想要比别人过得好,就必须比别人能力高;想要比别人过得更好,就必须比别人更快的抓住趋势。
但与此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虽然智能服务、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是一个美好的蓝图,但每家企业都有不同的实施路径,完全照搬他人的成功模式,只能将自己的现金储备折腾光,等到资金链一断,企业可能也就死掉了。
所以要谋定而动。
5、不断学习
大浪淘沙,数风流人物!
浪花淘尽制造业的英雄。
制造业一片红火,欣欣向上的时候,你的制造业,未必那么好;制造业哀鸿遍野,订单锐减的时候,你的制造业,也未必那么不好。
一切的一切,都在于你的眼光,你的视野,你的实力。
在你是否能冷静的去观察,是否能敏锐的把握机遇,是否能在激烈的厮杀中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如何从这一次的制造业变革中分得一杯羹,甚至走向繁荣之巅,与制造企业家的学习力息息相关。
但面对纷纷扰扰的声音,面对形形色色的课程,面对林林总总的信息,究竟要作何选择。
每个人都给出了不同的方向。
而我给出的,是出口跨境电商。
【中国传统制造业走向】中国制造业的优劣势
跨境政策 • moss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8608 次浏览 • 2017-02-28 16:28
【中国目前优势之一:国家战略】
目前来说,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同样意识到了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所以才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新常态,提出了一带一路,也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希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在《中国制造2025》的文件中提出了5点基本方针,分别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机构优化和人才为本。分别针对制造业发展的不同环节,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应对策略,希望帮助企业扎扎实实的打下基础,为未来的竞争提供更多有利的帮助。
根据中央的相关精神,多部委也在联手推动制造工业的绿色转型,并且明确了有关的资金扶持政策,各地也开始陆续制定和出台制造业方面的利好政策,比如设立促进质量升级的专项资金,再比如设立质量创新的专项奖励,以及被认定为高新技术的制造型企业,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等。
但这些政策都是有门槛的,也就是必须达到了相关的认定标准,低端的制造业如果靠现有的资质去申请,肯定是无法通过的,所以如果本身“硬件”不过关,实际上也是享受不到任何政策方面的助益,但对发展尚可的制造型企业而言,有可能带来新一轮的突围机遇。
另外,中国制造2025也锁定了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虽然这与大多数的制造型企业家的行业相关性不大,但也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振制造业”的决心,这是国家的一个大战略,关系到未来的产业布局和国际话语权,所以中国新一轮的制造业革命已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中国目前优势之二:专业配套】
实际上,对于制造业的未来,我们既不必太过乐观,也不必太过悲观,因为优劣共存,关键看如何将优势发挥到最大,把握住时间窗口期,如何将劣势进行扭转,防止国际巨头的强力碾压。
中国的制造业从无到有,通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也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这一点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制造业实际上从事的只是加工贸易,是简单的组装,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的就业问题,这类人群并没有别的技术,所以只能从事比较简单的手工劳作。
但经过长期的积累,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可以开始向更高的工业形态进化了,但大部分的制造企业已经习惯了生产低端产品,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并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去做高端产品,所以才有了这一场阵痛。
不是逼到万不得已的份儿上,谁愿意流血变革?谁愿意剜肉割心?谁愿意忍痛割爱?
过去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大部分是体现在劳动力的低成本上,当前这种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也造成了上面提到的产业外迁问题。
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现阶段外迁的都是一些工艺较为简单的产品,一些专业化协同要求较高的产业仍然选择留在了中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中国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有了门类相对齐全的产业配套能力,某个产品从开始到成品,在国内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合作的厂商,而印度、东南亚等地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关键优势。
所以很多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离不开中国,在印度、东南亚等地的配套行业发展成熟之前,就是留给中国制造业的一个时间窗口期,能否利用这个窗口期完成一次蜕变,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那么,中国制造业想要完成转型,面临着的最大问题又是什么?
【中国目前劣势之一:核心技术】
除了在价格方面的低廉,中国的制造业似乎没有更多可以拿得出手的优势了。
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中国的制造业整体含金量过低,技术水平不达标,趋同化现象严重,没有更多的竞争手段了。
当然,一些企业也通过各种营销方法扩大了产品知名度,比如事件营销、病毒营销、美女营销、恶俗营销等,但没有强有力的产品作为后盾,再巧妙的营销方法也注定是昙花一现,有时甚至会对品牌产生负面的影响。
就长远而言,还是要主抓产品质量,主抓核心技术,如果中国制造业的产品和技术不能适应新的时代,不能做出差异化,那么永远会面临着数不清的麻烦和危机。
如何顺应这股潮流,进行有效创新,让自己的企业拥有更多的生存空间,是每一个企业家都要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未来的竞争一定会加剧,在竞争后分层,在分层后淘汰,剩下的都是转型成功的制造型企业,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身后是无数的累累白骨。
不过,要想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是要做出很多牺牲和突破的,其中最难打通的一个瓶颈就是技术环节,我国目前的技术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的差距仍然很大,存在着老化滞后等问题。如果技术环节无法打通,制造业和经济的发展就会进入一个瓶颈期,有经济学家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
而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个宏观的话题本文暂不论述。
不同的行业有行业的规则和潜规则,有适用于自身的丛林法则,也有不同的行业格局和大的趋势,有国际上的大巨头,如何有效的制定转型计划,是考验掌舵人智慧和管理层能力的一个挑战。
比如,汽车制造商如何与保时捷、丰田竞争?
再比如,手机制造商如何与苹果、三星竞争?
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业都会面临着与这些国际大公司竞争的问题,而在综合实力无法与之抗衡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走一条差异化的道路,市场定位差异化,顾客群体差异化,功能外观差异化,品牌宣传差异化……
但差异化的切入点并不好找,因为无数的厂商都在冥思苦想这个问题,可以尝试的方法都已经被无数次验证过了,可以想到的方案都已经一次次的被提出了。
这方面,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依旧要去摸索。
【中国目前劣势之二:掌舵人思维】
总体说来,中国的民营制造企业家以草莽出身居多,当他们的玩法开始逐渐不被市场所认可和接受的时候,一部分先知先觉的人采取了主动甚至是断腕式的变革,让自己在新的经济环境中更有竞争力,而另一些则依旧保持着旧思维,逐渐与当下的市场脱轨,生存日益艰难。
于是,很多制造型企业家陷入了焦灼的状态,他们希望增加销售额,但不知如何去做;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利润,但难以突破自我的局限。
面对和过去截然不同的商业环境,他们希望能够成为行业的领袖,但看不清也跟不上时代的变局;他们希望能够基业长青,但或许只能迎来暗淡的结局。
一个企业掌舵人的思维和格局,决定着这个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对于新鲜事物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排斥,而是在了解和认知后,判断适不适合自己。
中国的制造厂商面对新形势下的新变局,所采取的行动也不尽相同,不过无外乎以下几种:
1、依旧闭目塞听,固执己见,用陈旧的模式来抵抗互联网的冲击,想再熬几年经济就会再次进入高速增长期,所以不为所动,其状况要么就是已经被市场淘汰掉了,要么就是一直徘徊在死亡的边缘;
2、接触过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但由于自身水平有限以及管理层素质不高,无法培养起自身的互联网思维,导致功败垂成;
3、引进过相关团队,操作过相关平台,学习过相关课程,交流过相关思想,努力想从传统的制造业变成新型的制造业,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的限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后续的发展乏力,目前止步不前或者呈现出了颓势;
4、掌舵人凭借决心和毅力,制造出了相对高质量的产品,并且让品牌在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目前的销售业绩也还不错,但距离国际化的大品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环境将有着更加急剧的变化,在一个个新的商业名词不断诞生的今天,在一阵阵“颠覆”、“连接”、“跨界”和“融合”的呐喊助威中,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不识庐山真面目”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实困境中,选择去信什么,选择去做什么,选择怎么做,都成了见仁见智的问题。
而大部分传统制造业的掌舵人,对于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理解,确实还很粗陋和浅薄,而在这样的领导体制下,非但很难在企业自身的土壤环境中培养出优秀的新型商业人才,即便是引进了有能力、有思想、有水平的“空降兵”,其结果不是被原有的体系同化掉,从而变得平庸和碌碌无为,就是因为水土不服而最终出走。 查看全部
目前来说,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同样意识到了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所以才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新常态,提出了一带一路,也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希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在《中国制造2025》的文件中提出了5点基本方针,分别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机构优化和人才为本。分别针对制造业发展的不同环节,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应对策略,希望帮助企业扎扎实实的打下基础,为未来的竞争提供更多有利的帮助。
根据中央的相关精神,多部委也在联手推动制造工业的绿色转型,并且明确了有关的资金扶持政策,各地也开始陆续制定和出台制造业方面的利好政策,比如设立促进质量升级的专项资金,再比如设立质量创新的专项奖励,以及被认定为高新技术的制造型企业,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等。
但这些政策都是有门槛的,也就是必须达到了相关的认定标准,低端的制造业如果靠现有的资质去申请,肯定是无法通过的,所以如果本身“硬件”不过关,实际上也是享受不到任何政策方面的助益,但对发展尚可的制造型企业而言,有可能带来新一轮的突围机遇。
另外,中国制造2025也锁定了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虽然这与大多数的制造型企业家的行业相关性不大,但也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振制造业”的决心,这是国家的一个大战略,关系到未来的产业布局和国际话语权,所以中国新一轮的制造业革命已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中国目前优势之二:专业配套】
实际上,对于制造业的未来,我们既不必太过乐观,也不必太过悲观,因为优劣共存,关键看如何将优势发挥到最大,把握住时间窗口期,如何将劣势进行扭转,防止国际巨头的强力碾压。
中国的制造业从无到有,通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也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这一点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制造业实际上从事的只是加工贸易,是简单的组装,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的就业问题,这类人群并没有别的技术,所以只能从事比较简单的手工劳作。
但经过长期的积累,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可以开始向更高的工业形态进化了,但大部分的制造企业已经习惯了生产低端产品,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并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去做高端产品,所以才有了这一场阵痛。
不是逼到万不得已的份儿上,谁愿意流血变革?谁愿意剜肉割心?谁愿意忍痛割爱?
过去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大部分是体现在劳动力的低成本上,当前这种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也造成了上面提到的产业外迁问题。
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现阶段外迁的都是一些工艺较为简单的产品,一些专业化协同要求较高的产业仍然选择留在了中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中国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有了门类相对齐全的产业配套能力,某个产品从开始到成品,在国内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合作的厂商,而印度、东南亚等地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关键优势。
所以很多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离不开中国,在印度、东南亚等地的配套行业发展成熟之前,就是留给中国制造业的一个时间窗口期,能否利用这个窗口期完成一次蜕变,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那么,中国制造业想要完成转型,面临着的最大问题又是什么?
【中国目前劣势之一:核心技术】
除了在价格方面的低廉,中国的制造业似乎没有更多可以拿得出手的优势了。
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中国的制造业整体含金量过低,技术水平不达标,趋同化现象严重,没有更多的竞争手段了。
当然,一些企业也通过各种营销方法扩大了产品知名度,比如事件营销、病毒营销、美女营销、恶俗营销等,但没有强有力的产品作为后盾,再巧妙的营销方法也注定是昙花一现,有时甚至会对品牌产生负面的影响。
就长远而言,还是要主抓产品质量,主抓核心技术,如果中国制造业的产品和技术不能适应新的时代,不能做出差异化,那么永远会面临着数不清的麻烦和危机。
如何顺应这股潮流,进行有效创新,让自己的企业拥有更多的生存空间,是每一个企业家都要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未来的竞争一定会加剧,在竞争后分层,在分层后淘汰,剩下的都是转型成功的制造型企业,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身后是无数的累累白骨。
不过,要想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是要做出很多牺牲和突破的,其中最难打通的一个瓶颈就是技术环节,我国目前的技术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的差距仍然很大,存在着老化滞后等问题。如果技术环节无法打通,制造业和经济的发展就会进入一个瓶颈期,有经济学家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
而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个宏观的话题本文暂不论述。
不同的行业有行业的规则和潜规则,有适用于自身的丛林法则,也有不同的行业格局和大的趋势,有国际上的大巨头,如何有效的制定转型计划,是考验掌舵人智慧和管理层能力的一个挑战。
比如,汽车制造商如何与保时捷、丰田竞争?
再比如,手机制造商如何与苹果、三星竞争?
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业都会面临着与这些国际大公司竞争的问题,而在综合实力无法与之抗衡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走一条差异化的道路,市场定位差异化,顾客群体差异化,功能外观差异化,品牌宣传差异化……
但差异化的切入点并不好找,因为无数的厂商都在冥思苦想这个问题,可以尝试的方法都已经被无数次验证过了,可以想到的方案都已经一次次的被提出了。
这方面,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依旧要去摸索。
【中国目前劣势之二:掌舵人思维】
总体说来,中国的民营制造企业家以草莽出身居多,当他们的玩法开始逐渐不被市场所认可和接受的时候,一部分先知先觉的人采取了主动甚至是断腕式的变革,让自己在新的经济环境中更有竞争力,而另一些则依旧保持着旧思维,逐渐与当下的市场脱轨,生存日益艰难。
于是,很多制造型企业家陷入了焦灼的状态,他们希望增加销售额,但不知如何去做;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利润,但难以突破自我的局限。
面对和过去截然不同的商业环境,他们希望能够成为行业的领袖,但看不清也跟不上时代的变局;他们希望能够基业长青,但或许只能迎来暗淡的结局。
一个企业掌舵人的思维和格局,决定着这个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对于新鲜事物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排斥,而是在了解和认知后,判断适不适合自己。
中国的制造厂商面对新形势下的新变局,所采取的行动也不尽相同,不过无外乎以下几种:
1、依旧闭目塞听,固执己见,用陈旧的模式来抵抗互联网的冲击,想再熬几年经济就会再次进入高速增长期,所以不为所动,其状况要么就是已经被市场淘汰掉了,要么就是一直徘徊在死亡的边缘;
2、接触过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但由于自身水平有限以及管理层素质不高,无法培养起自身的互联网思维,导致功败垂成;
3、引进过相关团队,操作过相关平台,学习过相关课程,交流过相关思想,努力想从传统的制造业变成新型的制造业,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的限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后续的发展乏力,目前止步不前或者呈现出了颓势;
4、掌舵人凭借决心和毅力,制造出了相对高质量的产品,并且让品牌在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目前的销售业绩也还不错,但距离国际化的大品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环境将有着更加急剧的变化,在一个个新的商业名词不断诞生的今天,在一阵阵“颠覆”、“连接”、“跨界”和“融合”的呐喊助威中,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不识庐山真面目”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实困境中,选择去信什么,选择去做什么,选择怎么做,都成了见仁见智的问题。
而大部分传统制造业的掌舵人,对于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理解,确实还很粗陋和浅薄,而在这样的领导体制下,非但很难在企业自身的土壤环境中培养出优秀的新型商业人才,即便是引进了有能力、有思想、有水平的“空降兵”,其结果不是被原有的体系同化掉,从而变得平庸和碌碌无为,就是因为水土不服而最终出走。 查看全部
【中国目前优势之一:国家战略】
目前来说,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同样意识到了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所以才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新常态,提出了一带一路,也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希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在《中国制造2025》的文件中提出了5点基本方针,分别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机构优化和人才为本。分别针对制造业发展的不同环节,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应对策略,希望帮助企业扎扎实实的打下基础,为未来的竞争提供更多有利的帮助。
根据中央的相关精神,多部委也在联手推动制造工业的绿色转型,并且明确了有关的资金扶持政策,各地也开始陆续制定和出台制造业方面的利好政策,比如设立促进质量升级的专项资金,再比如设立质量创新的专项奖励,以及被认定为高新技术的制造型企业,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等。
但这些政策都是有门槛的,也就是必须达到了相关的认定标准,低端的制造业如果靠现有的资质去申请,肯定是无法通过的,所以如果本身“硬件”不过关,实际上也是享受不到任何政策方面的助益,但对发展尚可的制造型企业而言,有可能带来新一轮的突围机遇。
另外,中国制造2025也锁定了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虽然这与大多数的制造型企业家的行业相关性不大,但也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振制造业”的决心,这是国家的一个大战略,关系到未来的产业布局和国际话语权,所以中国新一轮的制造业革命已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中国目前优势之二:专业配套】
实际上,对于制造业的未来,我们既不必太过乐观,也不必太过悲观,因为优劣共存,关键看如何将优势发挥到最大,把握住时间窗口期,如何将劣势进行扭转,防止国际巨头的强力碾压。
中国的制造业从无到有,通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也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这一点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制造业实际上从事的只是加工贸易,是简单的组装,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的就业问题,这类人群并没有别的技术,所以只能从事比较简单的手工劳作。
但经过长期的积累,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可以开始向更高的工业形态进化了,但大部分的制造企业已经习惯了生产低端产品,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并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去做高端产品,所以才有了这一场阵痛。
不是逼到万不得已的份儿上,谁愿意流血变革?谁愿意剜肉割心?谁愿意忍痛割爱?
过去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大部分是体现在劳动力的低成本上,当前这种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也造成了上面提到的产业外迁问题。
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现阶段外迁的都是一些工艺较为简单的产品,一些专业化协同要求较高的产业仍然选择留在了中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中国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有了门类相对齐全的产业配套能力,某个产品从开始到成品,在国内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合作的厂商,而印度、东南亚等地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关键优势。
所以很多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离不开中国,在印度、东南亚等地的配套行业发展成熟之前,就是留给中国制造业的一个时间窗口期,能否利用这个窗口期完成一次蜕变,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那么,中国制造业想要完成转型,面临着的最大问题又是什么?
【中国目前劣势之一:核心技术】
除了在价格方面的低廉,中国的制造业似乎没有更多可以拿得出手的优势了。
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中国的制造业整体含金量过低,技术水平不达标,趋同化现象严重,没有更多的竞争手段了。
当然,一些企业也通过各种营销方法扩大了产品知名度,比如事件营销、病毒营销、美女营销、恶俗营销等,但没有强有力的产品作为后盾,再巧妙的营销方法也注定是昙花一现,有时甚至会对品牌产生负面的影响。
就长远而言,还是要主抓产品质量,主抓核心技术,如果中国制造业的产品和技术不能适应新的时代,不能做出差异化,那么永远会面临着数不清的麻烦和危机。
如何顺应这股潮流,进行有效创新,让自己的企业拥有更多的生存空间,是每一个企业家都要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未来的竞争一定会加剧,在竞争后分层,在分层后淘汰,剩下的都是转型成功的制造型企业,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身后是无数的累累白骨。
不过,要想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是要做出很多牺牲和突破的,其中最难打通的一个瓶颈就是技术环节,我国目前的技术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的差距仍然很大,存在着老化滞后等问题。如果技术环节无法打通,制造业和经济的发展就会进入一个瓶颈期,有经济学家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
而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个宏观的话题本文暂不论述。
不同的行业有行业的规则和潜规则,有适用于自身的丛林法则,也有不同的行业格局和大的趋势,有国际上的大巨头,如何有效的制定转型计划,是考验掌舵人智慧和管理层能力的一个挑战。
比如,汽车制造商如何与保时捷、丰田竞争?
再比如,手机制造商如何与苹果、三星竞争?
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业都会面临着与这些国际大公司竞争的问题,而在综合实力无法与之抗衡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走一条差异化的道路,市场定位差异化,顾客群体差异化,功能外观差异化,品牌宣传差异化……
但差异化的切入点并不好找,因为无数的厂商都在冥思苦想这个问题,可以尝试的方法都已经被无数次验证过了,可以想到的方案都已经一次次的被提出了。
这方面,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依旧要去摸索。
【中国目前劣势之二:掌舵人思维】
总体说来,中国的民营制造企业家以草莽出身居多,当他们的玩法开始逐渐不被市场所认可和接受的时候,一部分先知先觉的人采取了主动甚至是断腕式的变革,让自己在新的经济环境中更有竞争力,而另一些则依旧保持着旧思维,逐渐与当下的市场脱轨,生存日益艰难。
于是,很多制造型企业家陷入了焦灼的状态,他们希望增加销售额,但不知如何去做;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利润,但难以突破自我的局限。
面对和过去截然不同的商业环境,他们希望能够成为行业的领袖,但看不清也跟不上时代的变局;他们希望能够基业长青,但或许只能迎来暗淡的结局。
一个企业掌舵人的思维和格局,决定着这个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对于新鲜事物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排斥,而是在了解和认知后,判断适不适合自己。
中国的制造厂商面对新形势下的新变局,所采取的行动也不尽相同,不过无外乎以下几种:
1、依旧闭目塞听,固执己见,用陈旧的模式来抵抗互联网的冲击,想再熬几年经济就会再次进入高速增长期,所以不为所动,其状况要么就是已经被市场淘汰掉了,要么就是一直徘徊在死亡的边缘;
2、接触过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但由于自身水平有限以及管理层素质不高,无法培养起自身的互联网思维,导致功败垂成;
3、引进过相关团队,操作过相关平台,学习过相关课程,交流过相关思想,努力想从传统的制造业变成新型的制造业,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的限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后续的发展乏力,目前止步不前或者呈现出了颓势;
4、掌舵人凭借决心和毅力,制造出了相对高质量的产品,并且让品牌在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目前的销售业绩也还不错,但距离国际化的大品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环境将有着更加急剧的变化,在一个个新的商业名词不断诞生的今天,在一阵阵“颠覆”、“连接”、“跨界”和“融合”的呐喊助威中,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不识庐山真面目”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实困境中,选择去信什么,选择去做什么,选择怎么做,都成了见仁见智的问题。
而大部分传统制造业的掌舵人,对于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理解,确实还很粗陋和浅薄,而在这样的领导体制下,非但很难在企业自身的土壤环境中培养出优秀的新型商业人才,即便是引进了有能力、有思想、有水平的“空降兵”,其结果不是被原有的体系同化掉,从而变得平庸和碌碌无为,就是因为水土不服而最终出走。
【中国传统制造业走向】2017年对于传统企业来说,究竟有何变化呢?
跨境政策 • moss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591 次浏览 • 2017-02-27 15:19
上一期我们讲到2016传统企业的目前的生存状况《巨变时代企业的生存逻辑,中国式制造业何去何从!《巨变时代企业的生存逻辑,中国式制造业何去何从!》,那么2017年对于传统企业来说,究竟有何变化呢?请看小编跟您讲解讲解。
【“涨涨涨”与“1207亿”】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旧有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新生的模式还没有显示出成效,所能看到的结果就是生意越来越难做,钱也越来越难赚了,触目所及都是一片肃杀的景象,只有一小部分企业因为掌握了核心优势而尚且过得滋润,但占整个制造企业的比例实在是太低太低了。
很多制造型企业家好不容易要熬过2016年了,却悲哀的发现,2017年的路依旧不知道该往哪儿走,2017年要面临的情况可能更加复杂、更加残酷、更加变幻莫测。
低端制造业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那时候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上的商品种类极其有限,产品只要生产出来了就不愁销路,哪怕质量有瑕疵,哪怕包装不美观,哪怕功能不好用,在供需不平衡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条件下,产品依旧可以卖出去甚至成为热销款式。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中产阶级的兴盛崛起,中国的消费生态已经发生了巨变,人们更加追求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于是很多低端的国货开始销路受阻,造成了库存积压和产能过剩,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高端产品难以破局,国人在海外热捧的奶粉、尿不湿和马桶盖,正是此类现象的一个缩影,而海淘族也由此兴起,部分互联网公司更依靠这种现象走上了“复兴之路”。
与此同时,外资也基于汇率、地租、运输、劳动力、行政成本等方面的考量,开始“孔雀东南飞”,将订单转移到了印度、东南亚等新兴的制造业国家。
在这些现实层面的挤压下,大量传统制造企业开始出现订单不足、销路不畅、资金短缺的恶劣局面。
依托改革开放30年积累下来的实力,不少制造业主依旧在坚持着,他们通过减员、减薪、降价、抛售、抵押、融资、负债等方式来维持企业的运转,希望可以熬过这一轮的寒冬,等到制造业复苏的那一天。
他们真的能等到吗?
2016年工业领域原材料的涨价狂潮,更是给原本就在挣扎着的制造业来了一记重重的响锤,吞噬掉了其原本所剩无几的利润。
煤炭、钢铁、玻璃、木材、不锈钢、PVC、塑料、铝材、纸箱、运费、化工原料、铜锭……
一长串的名单和数据不用翻也知道,其最核心的关键词就是:涨,涨,涨。
很多实体业主发出了绝望的呐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6年天猫双十一的成交额达到了1207亿,再创了世界纪录,于是很多人也再度惊呼,是电商逼死了中国的制造业,如果淘宝不死,中国制造业就会灭亡,届时伴随着制造业的大衰退和大逃亡,成千上万的打工者都会无家可归,都会流离失所!
听来令人毛骨悚然。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来临的今天,真的是电商压死了实体吗?生意真的都到跑到电商卖家那里去了吗?
不少的电商卖家也大倒苦水,说电商的这个节那个节,虽然让产品的销量增多了,数据很好看,但实际上利润根本没有多少,有时还是赔本赚吆喝,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卖出去的货源,还不都是made in China?
实际上问题的症结仍在于中国的制造业太过低端,在创新能力不足且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只能被迫降价,让利润持续走低,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让制造商的信息垄断优势不再,消费者可以选择的范围一下子增多了,就算没有天猫淘宝和京东,成熟的消费者也会选择去海淘高质量的商品。
而中国大多数的制造型企业不是没有建立起品牌,无法产生品牌溢价,就是产品质量得过且过,根本无法与竞争对手进行有效区隔。
只能打价格战,走薄利多销的路子。
【薄利多销的时代过去了】
在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时间里,经济增长的很快,制造业发展的也很快,但基本上采用的不是创新模式,而是“模仿、复制、抄袭、山寨”的模式,看到别人生意做得不错,就买同样的设备,造同样的模具,弄同样的外观,走同样的渠道,只要把货能卖出去就行,根本不注重质量,不注重服务,不注重售后,更不注重客户体验。
一味的依靠关系和经验来扩张着商业版图,规模化生产,规模化销售,加足马力扩充产能,先干了再说!
其结果是什么?
就是产品严重同质化,老客户留不住,新客户难开发。
在产品不充足的时代还能勉强维持生存,甚至一夜暴富,但是到了现在这个年代,这种模式只能是死路一条。
很多制造商直观的感受就是产品价格越来越低,产品利润越来越少,但产品还是越来越难卖,客户还是越来越难开发,生产出来的产品一多半办成了库存,成堆成堆的摆到了仓库里。
造成的现象就是手上的现金流越来越少,工厂的运转越来越困难。
这也导致了大部分制造业主的恐慌和焦虑,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强势崛起、全球经济的不景气等现象都给制造型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找到一条出路,如何更好地应对扑面而来的危机,都令他们不知所措。
但可以预料到的一个事实是,制造企业不得不将现有的研发模式、生产模式、销售模式和盈利模式进行解构,升级改造为现代新型制造业,以适应新的市场局面,这是一个艰难和痛苦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坎坷,无法一蹴而就,只能不断的进行尝试和摸索,最终找到适合自身企业的那条路,实现企业内部脱胎换骨式的蜕变。
一句话,天变了,薄利多销的时代过去了!
【夹缝中生存,制造业的机会还有多少】
那么制造业的机会和未来又在哪里?
答案似乎只有创新,手段也无非两个,一个是产品的工匠精神,一个是服务的推陈出新。
答案很简单,但如何能做到?做到的阻碍与冲突又有哪些?所谓知易行难,前方道路且长,回首苍茫一片。
实际上,创新就是为了追求一种差异化,让自己的产品和同行的不一样,创造一种附加值,掌握自主的定价权,让自己的产品在同类产品是唯一的,让消费者对自己的利润率不知情。
那么这时,消费者仍然愿意掏钱购买的原因是什么?
是你的品牌。
未来的制造业一定要向品牌要溢价,要利润,否则越来越聪明的消费者根本没有理由购买你的产品。
反正还有大把的备胎。
实际上,中国的制造业已经站在了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多为空白,所以一方面国内的很多企业为了争夺客户不得不打起价格战,持续压低利润,另一方面国外的马桶盖却成为了海外代购的热门产品。
国内制造业的生产已经跟不上了发展的要求了,生产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销售的困局,由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发展才能摆脱恶性竞争,也才能获得一线生机,改变这种“高端上不去,低端难保持”的局面。 查看全部
【“涨涨涨”与“1207亿”】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旧有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新生的模式还没有显示出成效,所能看到的结果就是生意越来越难做,钱也越来越难赚了,触目所及都是一片肃杀的景象,只有一小部分企业因为掌握了核心优势而尚且过得滋润,但占整个制造企业的比例实在是太低太低了。
很多制造型企业家好不容易要熬过2016年了,却悲哀的发现,2017年的路依旧不知道该往哪儿走,2017年要面临的情况可能更加复杂、更加残酷、更加变幻莫测。
低端制造业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那时候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上的商品种类极其有限,产品只要生产出来了就不愁销路,哪怕质量有瑕疵,哪怕包装不美观,哪怕功能不好用,在供需不平衡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条件下,产品依旧可以卖出去甚至成为热销款式。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中产阶级的兴盛崛起,中国的消费生态已经发生了巨变,人们更加追求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于是很多低端的国货开始销路受阻,造成了库存积压和产能过剩,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高端产品难以破局,国人在海外热捧的奶粉、尿不湿和马桶盖,正是此类现象的一个缩影,而海淘族也由此兴起,部分互联网公司更依靠这种现象走上了“复兴之路”。
与此同时,外资也基于汇率、地租、运输、劳动力、行政成本等方面的考量,开始“孔雀东南飞”,将订单转移到了印度、东南亚等新兴的制造业国家。
在这些现实层面的挤压下,大量传统制造企业开始出现订单不足、销路不畅、资金短缺的恶劣局面。
依托改革开放30年积累下来的实力,不少制造业主依旧在坚持着,他们通过减员、减薪、降价、抛售、抵押、融资、负债等方式来维持企业的运转,希望可以熬过这一轮的寒冬,等到制造业复苏的那一天。
他们真的能等到吗?
2016年工业领域原材料的涨价狂潮,更是给原本就在挣扎着的制造业来了一记重重的响锤,吞噬掉了其原本所剩无几的利润。
煤炭、钢铁、玻璃、木材、不锈钢、PVC、塑料、铝材、纸箱、运费、化工原料、铜锭……
一长串的名单和数据不用翻也知道,其最核心的关键词就是:涨,涨,涨。
很多实体业主发出了绝望的呐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6年天猫双十一的成交额达到了1207亿,再创了世界纪录,于是很多人也再度惊呼,是电商逼死了中国的制造业,如果淘宝不死,中国制造业就会灭亡,届时伴随着制造业的大衰退和大逃亡,成千上万的打工者都会无家可归,都会流离失所!
听来令人毛骨悚然。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来临的今天,真的是电商压死了实体吗?生意真的都到跑到电商卖家那里去了吗?
不少的电商卖家也大倒苦水,说电商的这个节那个节,虽然让产品的销量增多了,数据很好看,但实际上利润根本没有多少,有时还是赔本赚吆喝,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卖出去的货源,还不都是made in China?
实际上问题的症结仍在于中国的制造业太过低端,在创新能力不足且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只能被迫降价,让利润持续走低,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让制造商的信息垄断优势不再,消费者可以选择的范围一下子增多了,就算没有天猫淘宝和京东,成熟的消费者也会选择去海淘高质量的商品。
而中国大多数的制造型企业不是没有建立起品牌,无法产生品牌溢价,就是产品质量得过且过,根本无法与竞争对手进行有效区隔。
只能打价格战,走薄利多销的路子。
【薄利多销的时代过去了】
在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时间里,经济增长的很快,制造业发展的也很快,但基本上采用的不是创新模式,而是“模仿、复制、抄袭、山寨”的模式,看到别人生意做得不错,就买同样的设备,造同样的模具,弄同样的外观,走同样的渠道,只要把货能卖出去就行,根本不注重质量,不注重服务,不注重售后,更不注重客户体验。
一味的依靠关系和经验来扩张着商业版图,规模化生产,规模化销售,加足马力扩充产能,先干了再说!
其结果是什么?
就是产品严重同质化,老客户留不住,新客户难开发。
在产品不充足的时代还能勉强维持生存,甚至一夜暴富,但是到了现在这个年代,这种模式只能是死路一条。
很多制造商直观的感受就是产品价格越来越低,产品利润越来越少,但产品还是越来越难卖,客户还是越来越难开发,生产出来的产品一多半办成了库存,成堆成堆的摆到了仓库里。
造成的现象就是手上的现金流越来越少,工厂的运转越来越困难。
这也导致了大部分制造业主的恐慌和焦虑,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强势崛起、全球经济的不景气等现象都给制造型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找到一条出路,如何更好地应对扑面而来的危机,都令他们不知所措。
但可以预料到的一个事实是,制造企业不得不将现有的研发模式、生产模式、销售模式和盈利模式进行解构,升级改造为现代新型制造业,以适应新的市场局面,这是一个艰难和痛苦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坎坷,无法一蹴而就,只能不断的进行尝试和摸索,最终找到适合自身企业的那条路,实现企业内部脱胎换骨式的蜕变。
一句话,天变了,薄利多销的时代过去了!
【夹缝中生存,制造业的机会还有多少】
那么制造业的机会和未来又在哪里?
答案似乎只有创新,手段也无非两个,一个是产品的工匠精神,一个是服务的推陈出新。
答案很简单,但如何能做到?做到的阻碍与冲突又有哪些?所谓知易行难,前方道路且长,回首苍茫一片。
实际上,创新就是为了追求一种差异化,让自己的产品和同行的不一样,创造一种附加值,掌握自主的定价权,让自己的产品在同类产品是唯一的,让消费者对自己的利润率不知情。
那么这时,消费者仍然愿意掏钱购买的原因是什么?
是你的品牌。
未来的制造业一定要向品牌要溢价,要利润,否则越来越聪明的消费者根本没有理由购买你的产品。
反正还有大把的备胎。
实际上,中国的制造业已经站在了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多为空白,所以一方面国内的很多企业为了争夺客户不得不打起价格战,持续压低利润,另一方面国外的马桶盖却成为了海外代购的热门产品。
国内制造业的生产已经跟不上了发展的要求了,生产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销售的困局,由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发展才能摆脱恶性竞争,也才能获得一线生机,改变这种“高端上不去,低端难保持”的局面。 查看全部
上一期我们讲到2016传统企业的目前的生存状况《巨变时代企业的生存逻辑,中国式制造业何去何从!《巨变时代企业的生存逻辑,中国式制造业何去何从!》,那么2017年对于传统企业来说,究竟有何变化呢?请看小编跟您讲解讲解。
【“涨涨涨”与“1207亿”】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旧有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新生的模式还没有显示出成效,所能看到的结果就是生意越来越难做,钱也越来越难赚了,触目所及都是一片肃杀的景象,只有一小部分企业因为掌握了核心优势而尚且过得滋润,但占整个制造企业的比例实在是太低太低了。
很多制造型企业家好不容易要熬过2016年了,却悲哀的发现,2017年的路依旧不知道该往哪儿走,2017年要面临的情况可能更加复杂、更加残酷、更加变幻莫测。
低端制造业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那时候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上的商品种类极其有限,产品只要生产出来了就不愁销路,哪怕质量有瑕疵,哪怕包装不美观,哪怕功能不好用,在供需不平衡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条件下,产品依旧可以卖出去甚至成为热销款式。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中产阶级的兴盛崛起,中国的消费生态已经发生了巨变,人们更加追求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于是很多低端的国货开始销路受阻,造成了库存积压和产能过剩,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高端产品难以破局,国人在海外热捧的奶粉、尿不湿和马桶盖,正是此类现象的一个缩影,而海淘族也由此兴起,部分互联网公司更依靠这种现象走上了“复兴之路”。
与此同时,外资也基于汇率、地租、运输、劳动力、行政成本等方面的考量,开始“孔雀东南飞”,将订单转移到了印度、东南亚等新兴的制造业国家。
在这些现实层面的挤压下,大量传统制造企业开始出现订单不足、销路不畅、资金短缺的恶劣局面。
依托改革开放30年积累下来的实力,不少制造业主依旧在坚持着,他们通过减员、减薪、降价、抛售、抵押、融资、负债等方式来维持企业的运转,希望可以熬过这一轮的寒冬,等到制造业复苏的那一天。
他们真的能等到吗?
2016年工业领域原材料的涨价狂潮,更是给原本就在挣扎着的制造业来了一记重重的响锤,吞噬掉了其原本所剩无几的利润。
煤炭、钢铁、玻璃、木材、不锈钢、PVC、塑料、铝材、纸箱、运费、化工原料、铜锭……
一长串的名单和数据不用翻也知道,其最核心的关键词就是:涨,涨,涨。
很多实体业主发出了绝望的呐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6年天猫双十一的成交额达到了1207亿,再创了世界纪录,于是很多人也再度惊呼,是电商逼死了中国的制造业,如果淘宝不死,中国制造业就会灭亡,届时伴随着制造业的大衰退和大逃亡,成千上万的打工者都会无家可归,都会流离失所!
听来令人毛骨悚然。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来临的今天,真的是电商压死了实体吗?生意真的都到跑到电商卖家那里去了吗?
不少的电商卖家也大倒苦水,说电商的这个节那个节,虽然让产品的销量增多了,数据很好看,但实际上利润根本没有多少,有时还是赔本赚吆喝,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卖出去的货源,还不都是made in China?
实际上问题的症结仍在于中国的制造业太过低端,在创新能力不足且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只能被迫降价,让利润持续走低,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让制造商的信息垄断优势不再,消费者可以选择的范围一下子增多了,就算没有天猫淘宝和京东,成熟的消费者也会选择去海淘高质量的商品。
而中国大多数的制造型企业不是没有建立起品牌,无法产生品牌溢价,就是产品质量得过且过,根本无法与竞争对手进行有效区隔。
只能打价格战,走薄利多销的路子。
【薄利多销的时代过去了】
在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时间里,经济增长的很快,制造业发展的也很快,但基本上采用的不是创新模式,而是“模仿、复制、抄袭、山寨”的模式,看到别人生意做得不错,就买同样的设备,造同样的模具,弄同样的外观,走同样的渠道,只要把货能卖出去就行,根本不注重质量,不注重服务,不注重售后,更不注重客户体验。
一味的依靠关系和经验来扩张着商业版图,规模化生产,规模化销售,加足马力扩充产能,先干了再说!
其结果是什么?
就是产品严重同质化,老客户留不住,新客户难开发。
在产品不充足的时代还能勉强维持生存,甚至一夜暴富,但是到了现在这个年代,这种模式只能是死路一条。
很多制造商直观的感受就是产品价格越来越低,产品利润越来越少,但产品还是越来越难卖,客户还是越来越难开发,生产出来的产品一多半办成了库存,成堆成堆的摆到了仓库里。
造成的现象就是手上的现金流越来越少,工厂的运转越来越困难。
这也导致了大部分制造业主的恐慌和焦虑,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强势崛起、全球经济的不景气等现象都给制造型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找到一条出路,如何更好地应对扑面而来的危机,都令他们不知所措。
但可以预料到的一个事实是,制造企业不得不将现有的研发模式、生产模式、销售模式和盈利模式进行解构,升级改造为现代新型制造业,以适应新的市场局面,这是一个艰难和痛苦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坎坷,无法一蹴而就,只能不断的进行尝试和摸索,最终找到适合自身企业的那条路,实现企业内部脱胎换骨式的蜕变。
一句话,天变了,薄利多销的时代过去了!
【夹缝中生存,制造业的机会还有多少】
那么制造业的机会和未来又在哪里?
答案似乎只有创新,手段也无非两个,一个是产品的工匠精神,一个是服务的推陈出新。
答案很简单,但如何能做到?做到的阻碍与冲突又有哪些?所谓知易行难,前方道路且长,回首苍茫一片。
实际上,创新就是为了追求一种差异化,让自己的产品和同行的不一样,创造一种附加值,掌握自主的定价权,让自己的产品在同类产品是唯一的,让消费者对自己的利润率不知情。
那么这时,消费者仍然愿意掏钱购买的原因是什么?
是你的品牌。
未来的制造业一定要向品牌要溢价,要利润,否则越来越聪明的消费者根本没有理由购买你的产品。
反正还有大把的备胎。
实际上,中国的制造业已经站在了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多为空白,所以一方面国内的很多企业为了争夺客户不得不打起价格战,持续压低利润,另一方面国外的马桶盖却成为了海外代购的热门产品。
国内制造业的生产已经跟不上了发展的要求了,生产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销售的困局,由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发展才能摆脱恶性竞争,也才能获得一线生机,改变这种“高端上不去,低端难保持”的局面。
传统企业转型,出路在哪?
运营实操 • 搁浅° 发表了文章 • 2 个评论 • 8284 次浏览 • 2017-02-27 09:14
近年,外贸受外需不振、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中国外贸形势难有明显改善。很多依靠传统优势生存发展的制造业都感觉经营压力很大,很多企业定单量锐减,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制造企业倒闭的现象。
探究深层次的原因,除了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外,更多是传统外贸的商业模式需要更新换代。中国传统外贸的深度转型已经迫在眉睫,随着国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企业也该扩大自己的视野。
在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采购商的采购行为已从传统的货期长、数量大、金额大转变为多次、少量、交易频繁的跨境定单模式,而且这样的采购模式未来会成为主流模式。
跨境电商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无疑是给传统企业转型或者拓宽渠道的最佳选择之一。
1.2004年,随着中国商品在全球市场逐渐被认可,EBAY第一次改版,EBAY决定将中国平台同全球对接,从而将EBAY易趣的商品纳入到全球EBAY中去。跨境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逐渐开始。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大宗集装箱出口贸易的萎缩,传统出口型外贸公司,逐渐从原来的集装箱出口转型到以零售为主的外贸小包出口,来弥补由于大宗出口萎缩带来的影响。政府也开始重视跨境电子商务渠道,纷纷出台各种政策,以促进跨境电商的发展,这是我国跨境电商迎来的第一次快速增长期。
经过数年的发展,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到6.3万亿元,业内预计,2018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预计将达到8.8万亿。
一边是跨境电商迅猛发展,一边是传统贸易企业迫切需要升级。跨境电商为传统企业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传统企业受制于经济形势,但只要传统制造企业转变理念,顺应跨境电商的大趋势,市场机会还是非常多的,因为传统外贸制造企业做跨境电商具备天生的优势。
这点在深圳某公司体现的淋漓尽致。该公司是家代工工厂,主要为ODM、OEM,为国内外大品牌、大公司代工,提供来料加工服务,也可以自己开发模具,提供给客户做选择。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工厂效益也逐渐受到影响。
为了拓宽渠道,该公司于2016年由EBAY开始切入跨境电商。经过九个月的发展,一个月的GMV已经达到比较可观的数额。
该公司电商负责人许总表示,除了经济不景气之外,代工厂还有一个风险,跟着大企业走,虽然量比较高,但风险也比较高,除了市场不景气,还可能碰到代工品牌被制裁等不可控因素。此外,还有材料涨价,一些其他的大的行业性事件,“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企业,企业如果有自己的渠道的话,影响会小很多。”
而选择跨境电商,除了利润比较高,因为自己有工厂,在质量的把控上也会比较好。
传统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往往有较强的研发能力。这点许总深有体会,除了可在代工的产品中挑选较好的产品外,因为自己有开模能力,自己有很好的生产能力,产品的选择范围也可以更广。背靠工厂,在很多地方都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2.如何做好电商渠道,许总表示,除了立足于自己的产品,或者自己所在行业的产品来打开跨境电商市场的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一定要在产品调研上下工夫。产品调研的内容包括产品性能、竞品情况、主要目标市场、国内外竞争对手情况、客户的产品使用体验、同类产品短板、同类产品卖点等。
除此以外,自己在选择产品上会结合各地市场外,更会去选择一些定位精准的产品。“例如,我们有一款产品是过滤器配件,像这种产品,在平台上可能会很少人卖,但销量都会很不错,而主要的客户群体又是比较有消费能力的群体。”
很容易发现,该公司的产品也主要集中在日用消耗品,这类产品人人都要用,而且会重复购买,许总表示,这些需求都是实实在在的。除了产品,市场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像老年人用品,就主要会把市场定位在日本,因为大家都知道,当前日本已经步入老年社会,该类产品在日本市场有着比较大的需求,“我们的策略就是,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市场,将产品与市场进行细分,一旦进行细分,将更清晰,成本比较低,利润也将更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成长,该公司将不断地布局新的市场,增开站点。而增开站点首先就要严格地与海外仓相结合,在海外仓上,将费用与时效作为最主要的考量,她也提出两个建议:第一,新卖家一定要在量达到一定的量上再考虑自己的海外仓,不然前期还是先与第三方海外仓合作,尽量与官方海外仓合作,在很多地方会省去很多麻烦;第二,海外仓会布局的点一定要考虑好,争取在时效上给客户良好的体验。
在度过成长期后,企业就可以着重考虑自己的下一步,站点、海外仓布局,品类增加,产品升级等。“我们之前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接下来会在其他市场增开站点。”在增开站点之前,要做好这些工作:
1.对于市场的了解,对产品的选择。
2.备货要备足,按要求发货就好。精准地选择发货地点。
3.提高产品良品率,在售后可省去很多时间和成本。
4.新账号都需要成长期,要有耐心。
5.在品牌和认证上,有实力的企业一定要去做。
做跨境电商,说到底就是选品,好产品和好质量,而这方面刚好是传统企业的强项。传统企业其实也有出路,就是要看企业能不能看到这些出路,不管是增加一个转型的渠道,还是完全转型,传统企业都有机会。对传统的工厂来说,做电商的利润高过代工很多,如果能解决好那些问题,机会还是很大的。 查看全部
探究深层次的原因,除了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外,更多是传统外贸的商业模式需要更新换代。中国传统外贸的深度转型已经迫在眉睫,随着国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企业也该扩大自己的视野。
在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采购商的采购行为已从传统的货期长、数量大、金额大转变为多次、少量、交易频繁的跨境定单模式,而且这样的采购模式未来会成为主流模式。
跨境电商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无疑是给传统企业转型或者拓宽渠道的最佳选择之一。
1.2004年,随着中国商品在全球市场逐渐被认可,EBAY第一次改版,EBAY决定将中国平台同全球对接,从而将EBAY易趣的商品纳入到全球EBAY中去。跨境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逐渐开始。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大宗集装箱出口贸易的萎缩,传统出口型外贸公司,逐渐从原来的集装箱出口转型到以零售为主的外贸小包出口,来弥补由于大宗出口萎缩带来的影响。政府也开始重视跨境电子商务渠道,纷纷出台各种政策,以促进跨境电商的发展,这是我国跨境电商迎来的第一次快速增长期。
经过数年的发展,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到6.3万亿元,业内预计,2018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预计将达到8.8万亿。
一边是跨境电商迅猛发展,一边是传统贸易企业迫切需要升级。跨境电商为传统企业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传统企业受制于经济形势,但只要传统制造企业转变理念,顺应跨境电商的大趋势,市场机会还是非常多的,因为传统外贸制造企业做跨境电商具备天生的优势。
这点在深圳某公司体现的淋漓尽致。该公司是家代工工厂,主要为ODM、OEM,为国内外大品牌、大公司代工,提供来料加工服务,也可以自己开发模具,提供给客户做选择。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工厂效益也逐渐受到影响。
为了拓宽渠道,该公司于2016年由EBAY开始切入跨境电商。经过九个月的发展,一个月的GMV已经达到比较可观的数额。
该公司电商负责人许总表示,除了经济不景气之外,代工厂还有一个风险,跟着大企业走,虽然量比较高,但风险也比较高,除了市场不景气,还可能碰到代工品牌被制裁等不可控因素。此外,还有材料涨价,一些其他的大的行业性事件,“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企业,企业如果有自己的渠道的话,影响会小很多。”
而选择跨境电商,除了利润比较高,因为自己有工厂,在质量的把控上也会比较好。
传统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往往有较强的研发能力。这点许总深有体会,除了可在代工的产品中挑选较好的产品外,因为自己有开模能力,自己有很好的生产能力,产品的选择范围也可以更广。背靠工厂,在很多地方都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2.如何做好电商渠道,许总表示,除了立足于自己的产品,或者自己所在行业的产品来打开跨境电商市场的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一定要在产品调研上下工夫。产品调研的内容包括产品性能、竞品情况、主要目标市场、国内外竞争对手情况、客户的产品使用体验、同类产品短板、同类产品卖点等。
除此以外,自己在选择产品上会结合各地市场外,更会去选择一些定位精准的产品。“例如,我们有一款产品是过滤器配件,像这种产品,在平台上可能会很少人卖,但销量都会很不错,而主要的客户群体又是比较有消费能力的群体。”
很容易发现,该公司的产品也主要集中在日用消耗品,这类产品人人都要用,而且会重复购买,许总表示,这些需求都是实实在在的。除了产品,市场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像老年人用品,就主要会把市场定位在日本,因为大家都知道,当前日本已经步入老年社会,该类产品在日本市场有着比较大的需求,“我们的策略就是,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市场,将产品与市场进行细分,一旦进行细分,将更清晰,成本比较低,利润也将更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成长,该公司将不断地布局新的市场,增开站点。而增开站点首先就要严格地与海外仓相结合,在海外仓上,将费用与时效作为最主要的考量,她也提出两个建议:第一,新卖家一定要在量达到一定的量上再考虑自己的海外仓,不然前期还是先与第三方海外仓合作,尽量与官方海外仓合作,在很多地方会省去很多麻烦;第二,海外仓会布局的点一定要考虑好,争取在时效上给客户良好的体验。
在度过成长期后,企业就可以着重考虑自己的下一步,站点、海外仓布局,品类增加,产品升级等。“我们之前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接下来会在其他市场增开站点。”在增开站点之前,要做好这些工作:
1.对于市场的了解,对产品的选择。
2.备货要备足,按要求发货就好。精准地选择发货地点。
3.提高产品良品率,在售后可省去很多时间和成本。
4.新账号都需要成长期,要有耐心。
5.在品牌和认证上,有实力的企业一定要去做。
做跨境电商,说到底就是选品,好产品和好质量,而这方面刚好是传统企业的强项。传统企业其实也有出路,就是要看企业能不能看到这些出路,不管是增加一个转型的渠道,还是完全转型,传统企业都有机会。对传统的工厂来说,做电商的利润高过代工很多,如果能解决好那些问题,机会还是很大的。 查看全部
近年,外贸受外需不振、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中国外贸形势难有明显改善。很多依靠传统优势生存发展的制造业都感觉经营压力很大,很多企业定单量锐减,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制造企业倒闭的现象。
探究深层次的原因,除了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外,更多是传统外贸的商业模式需要更新换代。中国传统外贸的深度转型已经迫在眉睫,随着国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企业也该扩大自己的视野。
在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采购商的采购行为已从传统的货期长、数量大、金额大转变为多次、少量、交易频繁的跨境定单模式,而且这样的采购模式未来会成为主流模式。
跨境电商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无疑是给传统企业转型或者拓宽渠道的最佳选择之一。
1.2004年,随着中国商品在全球市场逐渐被认可,EBAY第一次改版,EBAY决定将中国平台同全球对接,从而将EBAY易趣的商品纳入到全球EBAY中去。跨境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逐渐开始。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大宗集装箱出口贸易的萎缩,传统出口型外贸公司,逐渐从原来的集装箱出口转型到以零售为主的外贸小包出口,来弥补由于大宗出口萎缩带来的影响。政府也开始重视跨境电子商务渠道,纷纷出台各种政策,以促进跨境电商的发展,这是我国跨境电商迎来的第一次快速增长期。
经过数年的发展,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到6.3万亿元,业内预计,2018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预计将达到8.8万亿。
一边是跨境电商迅猛发展,一边是传统贸易企业迫切需要升级。跨境电商为传统企业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传统企业受制于经济形势,但只要传统制造企业转变理念,顺应跨境电商的大趋势,市场机会还是非常多的,因为传统外贸制造企业做跨境电商具备天生的优势。
这点在深圳某公司体现的淋漓尽致。该公司是家代工工厂,主要为ODM、OEM,为国内外大品牌、大公司代工,提供来料加工服务,也可以自己开发模具,提供给客户做选择。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工厂效益也逐渐受到影响。
为了拓宽渠道,该公司于2016年由EBAY开始切入跨境电商。经过九个月的发展,一个月的GMV已经达到比较可观的数额。
该公司电商负责人许总表示,除了经济不景气之外,代工厂还有一个风险,跟着大企业走,虽然量比较高,但风险也比较高,除了市场不景气,还可能碰到代工品牌被制裁等不可控因素。此外,还有材料涨价,一些其他的大的行业性事件,“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企业,企业如果有自己的渠道的话,影响会小很多。”
而选择跨境电商,除了利润比较高,因为自己有工厂,在质量的把控上也会比较好。
传统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往往有较强的研发能力。这点许总深有体会,除了可在代工的产品中挑选较好的产品外,因为自己有开模能力,自己有很好的生产能力,产品的选择范围也可以更广。背靠工厂,在很多地方都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2.如何做好电商渠道,许总表示,除了立足于自己的产品,或者自己所在行业的产品来打开跨境电商市场的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一定要在产品调研上下工夫。产品调研的内容包括产品性能、竞品情况、主要目标市场、国内外竞争对手情况、客户的产品使用体验、同类产品短板、同类产品卖点等。
除此以外,自己在选择产品上会结合各地市场外,更会去选择一些定位精准的产品。“例如,我们有一款产品是过滤器配件,像这种产品,在平台上可能会很少人卖,但销量都会很不错,而主要的客户群体又是比较有消费能力的群体。”
很容易发现,该公司的产品也主要集中在日用消耗品,这类产品人人都要用,而且会重复购买,许总表示,这些需求都是实实在在的。除了产品,市场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像老年人用品,就主要会把市场定位在日本,因为大家都知道,当前日本已经步入老年社会,该类产品在日本市场有着比较大的需求,“我们的策略就是,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市场,将产品与市场进行细分,一旦进行细分,将更清晰,成本比较低,利润也将更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成长,该公司将不断地布局新的市场,增开站点。而增开站点首先就要严格地与海外仓相结合,在海外仓上,将费用与时效作为最主要的考量,她也提出两个建议:第一,新卖家一定要在量达到一定的量上再考虑自己的海外仓,不然前期还是先与第三方海外仓合作,尽量与官方海外仓合作,在很多地方会省去很多麻烦;第二,海外仓会布局的点一定要考虑好,争取在时效上给客户良好的体验。
在度过成长期后,企业就可以着重考虑自己的下一步,站点、海外仓布局,品类增加,产品升级等。“我们之前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接下来会在其他市场增开站点。”在增开站点之前,要做好这些工作:
1.对于市场的了解,对产品的选择。
2.备货要备足,按要求发货就好。精准地选择发货地点。
3.提高产品良品率,在售后可省去很多时间和成本。
4.新账号都需要成长期,要有耐心。
5.在品牌和认证上,有实力的企业一定要去做。
做跨境电商,说到底就是选品,好产品和好质量,而这方面刚好是传统企业的强项。传统企业其实也有出路,就是要看企业能不能看到这些出路,不管是增加一个转型的渠道,还是完全转型,传统企业都有机会。对传统的工厂来说,做电商的利润高过代工很多,如果能解决好那些问题,机会还是很大的。
【中国传统制造业走向】巨变时代企业的生存逻辑,中国式制造业何去何从!
跨境政策 • moss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0891 次浏览 • 2017-02-21 15:07
【洗牌中阵亡的实体店,实业惨淡的冰山一角】
制造业的生存法则已经变了,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而在这个拐点和洗牌的过程中,实体店铺的“关店潮”在不断蔓延,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品牌到另一个品牌。
百货商场、大型商超、品牌专卖店、商家直营店、各地加盟店都成了“死亡重灾区”,其景象之萧条,状况之惨烈,亦让人心有戚戚焉。引得我们不禁要发问,中国的实体经济到底怎么了?中国制造业的春天又在哪里?
面对此情此景,有人悲情长啸,有人扼腕叹息,有人斡旋应对,有人断臂求生。
每一个选择都有其背后的考量和分析,每一条道路都有未可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在全球经济格局开始发生巨变的时代大背景下,或许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真的是非生即死,没有超凡的智慧和高超的能量,只能成为被人践踏过的皑皑白骨。
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很多人死在了明天的夜里。
尽管月很皎洁。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曾经叱咤风云的中国制造业,如今又能否突破重围,浴火重生,能否破茧成蝶,再造辉煌?
事实上,实体店的倒闭很多程度上来源于制造业的萎靡不振,当实体店越来越难以经营,越来越难做的时候,就只剩下关门大吉这一条出路,而这仅仅还只是实业惨淡的冰山一角。
包括梅西百货、万达百货、李宁、美特斯邦威等知名品牌都已然开始战略收缩,做好了准备来“艰难过冬”,其它中小实体店铺自然更是尸横遍野,哀嚎一片。
美特斯邦威原董事长、总裁周成建更是辞去了美邦服饰的所有职务,由其30岁的女儿胡佳佳开始正式接班。
【制造企业家的痛之殇】
2016年即将过去,对于传统的制造业而言,前景依旧不容乐观,国内人口红利下降、生产成本上升、经济下行趋势显著都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危机在加剧,寒潮在扑来,如何找到一条求生之路,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在此之前的几年里,传统的制造业也是在迷茫中探索、抗争和求变,也是在挫折中抢滩、着陆和革新,有的卓有成效,有的依旧低迷,有的败走麦城,有的华丽转身。每个人都步履匆匆,每个人都万千思绪,但都在迎面而来的激流中寻求着一线生机。
世界潮流,浩浩汤汤,制造业已经进入了大变革的时代,而这还仅仅只是一个开端,未来的厮杀会更加惨烈,未来的比拼会更加凶猛。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但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既然已经被绑到了制造业这个战车上,能做的,也只有上阵迎敌,血染盔甲了。
只是在冲锋陷阵的过程中,我们仍要思索的是:
面对这场产业结构的调整,到底有多少制造企业能熬过去、能走过去、能趟过去?
面对汹涌来袭的时代变局,到底有多少制造企业能看得懂、能落地、能崛起?
面对不得不做的企业转型,到底有多少制造企业能承受住阵痛,能放手一搏?
传统制造型企业家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走出的每一步,都会对自己企业的未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步错,步步错;一步慢,步步慢。
中国制造业的体量目前已经很大了,现在是在由体量向质量转型,由制造向智造转型。
不管老板们愿不愿意,也不管老板们喜不喜欢,这种改变已经开始了,而一些先知先觉的制造型企业家也已经着手在做了。
那种创新力薄弱、进取意识不足、利润率偏低的低端制造型企业,未来的道路一定越走越窄,直到走进死胡同,便再难回头。
中国的制造业始终大而不强,始终无法掌握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始终附加值极低,因此也有人说,中国的制造业的状况是,两吨钢的利润还不够买一只冰棍。
这是传统制造业之殇!
无数中小制造业主欲哭无泪,苦不堪言,艰难挣扎,绝望像寒潮一样笼罩在他们的心头!
这场中国制造业的残酷大洗牌中,竞争力不强的传统企业将迎来一场灭顶之灾,而竞争力稍强的传统企业也在感受着寒冬的凛冽,再想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原材料进行竞争已经成了痴人说梦!
生存还是死亡,变革还是封闭,是每一个制造企业必须要面对和正视的问题,无法逃避,亦无法回绝。 查看全部
制造业的生存法则已经变了,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而在这个拐点和洗牌的过程中,实体店铺的“关店潮”在不断蔓延,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品牌到另一个品牌。
百货商场、大型商超、品牌专卖店、商家直营店、各地加盟店都成了“死亡重灾区”,其景象之萧条,状况之惨烈,亦让人心有戚戚焉。引得我们不禁要发问,中国的实体经济到底怎么了?中国制造业的春天又在哪里?
面对此情此景,有人悲情长啸,有人扼腕叹息,有人斡旋应对,有人断臂求生。
每一个选择都有其背后的考量和分析,每一条道路都有未可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在全球经济格局开始发生巨变的时代大背景下,或许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真的是非生即死,没有超凡的智慧和高超的能量,只能成为被人践踏过的皑皑白骨。
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很多人死在了明天的夜里。
尽管月很皎洁。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曾经叱咤风云的中国制造业,如今又能否突破重围,浴火重生,能否破茧成蝶,再造辉煌?
事实上,实体店的倒闭很多程度上来源于制造业的萎靡不振,当实体店越来越难以经营,越来越难做的时候,就只剩下关门大吉这一条出路,而这仅仅还只是实业惨淡的冰山一角。
包括梅西百货、万达百货、李宁、美特斯邦威等知名品牌都已然开始战略收缩,做好了准备来“艰难过冬”,其它中小实体店铺自然更是尸横遍野,哀嚎一片。
美特斯邦威原董事长、总裁周成建更是辞去了美邦服饰的所有职务,由其30岁的女儿胡佳佳开始正式接班。
【制造企业家的痛之殇】
2016年即将过去,对于传统的制造业而言,前景依旧不容乐观,国内人口红利下降、生产成本上升、经济下行趋势显著都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危机在加剧,寒潮在扑来,如何找到一条求生之路,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在此之前的几年里,传统的制造业也是在迷茫中探索、抗争和求变,也是在挫折中抢滩、着陆和革新,有的卓有成效,有的依旧低迷,有的败走麦城,有的华丽转身。每个人都步履匆匆,每个人都万千思绪,但都在迎面而来的激流中寻求着一线生机。
世界潮流,浩浩汤汤,制造业已经进入了大变革的时代,而这还仅仅只是一个开端,未来的厮杀会更加惨烈,未来的比拼会更加凶猛。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但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既然已经被绑到了制造业这个战车上,能做的,也只有上阵迎敌,血染盔甲了。
只是在冲锋陷阵的过程中,我们仍要思索的是:
面对这场产业结构的调整,到底有多少制造企业能熬过去、能走过去、能趟过去?
面对汹涌来袭的时代变局,到底有多少制造企业能看得懂、能落地、能崛起?
面对不得不做的企业转型,到底有多少制造企业能承受住阵痛,能放手一搏?
传统制造型企业家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走出的每一步,都会对自己企业的未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步错,步步错;一步慢,步步慢。
中国制造业的体量目前已经很大了,现在是在由体量向质量转型,由制造向智造转型。
不管老板们愿不愿意,也不管老板们喜不喜欢,这种改变已经开始了,而一些先知先觉的制造型企业家也已经着手在做了。
那种创新力薄弱、进取意识不足、利润率偏低的低端制造型企业,未来的道路一定越走越窄,直到走进死胡同,便再难回头。
中国的制造业始终大而不强,始终无法掌握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始终附加值极低,因此也有人说,中国的制造业的状况是,两吨钢的利润还不够买一只冰棍。
这是传统制造业之殇!
无数中小制造业主欲哭无泪,苦不堪言,艰难挣扎,绝望像寒潮一样笼罩在他们的心头!
这场中国制造业的残酷大洗牌中,竞争力不强的传统企业将迎来一场灭顶之灾,而竞争力稍强的传统企业也在感受着寒冬的凛冽,再想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原材料进行竞争已经成了痴人说梦!
生存还是死亡,变革还是封闭,是每一个制造企业必须要面对和正视的问题,无法逃避,亦无法回绝。 查看全部
【洗牌中阵亡的实体店,实业惨淡的冰山一角】
制造业的生存法则已经变了,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而在这个拐点和洗牌的过程中,实体店铺的“关店潮”在不断蔓延,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品牌到另一个品牌。
百货商场、大型商超、品牌专卖店、商家直营店、各地加盟店都成了“死亡重灾区”,其景象之萧条,状况之惨烈,亦让人心有戚戚焉。引得我们不禁要发问,中国的实体经济到底怎么了?中国制造业的春天又在哪里?
面对此情此景,有人悲情长啸,有人扼腕叹息,有人斡旋应对,有人断臂求生。
每一个选择都有其背后的考量和分析,每一条道路都有未可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在全球经济格局开始发生巨变的时代大背景下,或许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真的是非生即死,没有超凡的智慧和高超的能量,只能成为被人践踏过的皑皑白骨。
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很多人死在了明天的夜里。
尽管月很皎洁。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曾经叱咤风云的中国制造业,如今又能否突破重围,浴火重生,能否破茧成蝶,再造辉煌?
事实上,实体店的倒闭很多程度上来源于制造业的萎靡不振,当实体店越来越难以经营,越来越难做的时候,就只剩下关门大吉这一条出路,而这仅仅还只是实业惨淡的冰山一角。
包括梅西百货、万达百货、李宁、美特斯邦威等知名品牌都已然开始战略收缩,做好了准备来“艰难过冬”,其它中小实体店铺自然更是尸横遍野,哀嚎一片。
美特斯邦威原董事长、总裁周成建更是辞去了美邦服饰的所有职务,由其30岁的女儿胡佳佳开始正式接班。
【制造企业家的痛之殇】
2016年即将过去,对于传统的制造业而言,前景依旧不容乐观,国内人口红利下降、生产成本上升、经济下行趋势显著都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危机在加剧,寒潮在扑来,如何找到一条求生之路,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在此之前的几年里,传统的制造业也是在迷茫中探索、抗争和求变,也是在挫折中抢滩、着陆和革新,有的卓有成效,有的依旧低迷,有的败走麦城,有的华丽转身。每个人都步履匆匆,每个人都万千思绪,但都在迎面而来的激流中寻求着一线生机。
世界潮流,浩浩汤汤,制造业已经进入了大变革的时代,而这还仅仅只是一个开端,未来的厮杀会更加惨烈,未来的比拼会更加凶猛。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但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既然已经被绑到了制造业这个战车上,能做的,也只有上阵迎敌,血染盔甲了。
只是在冲锋陷阵的过程中,我们仍要思索的是:
面对这场产业结构的调整,到底有多少制造企业能熬过去、能走过去、能趟过去?
面对汹涌来袭的时代变局,到底有多少制造企业能看得懂、能落地、能崛起?
面对不得不做的企业转型,到底有多少制造企业能承受住阵痛,能放手一搏?
传统制造型企业家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走出的每一步,都会对自己企业的未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步错,步步错;一步慢,步步慢。
中国制造业的体量目前已经很大了,现在是在由体量向质量转型,由制造向智造转型。
不管老板们愿不愿意,也不管老板们喜不喜欢,这种改变已经开始了,而一些先知先觉的制造型企业家也已经着手在做了。
那种创新力薄弱、进取意识不足、利润率偏低的低端制造型企业,未来的道路一定越走越窄,直到走进死胡同,便再难回头。
中国的制造业始终大而不强,始终无法掌握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始终附加值极低,因此也有人说,中国的制造业的状况是,两吨钢的利润还不够买一只冰棍。
这是传统制造业之殇!
无数中小制造业主欲哭无泪,苦不堪言,艰难挣扎,绝望像寒潮一样笼罩在他们的心头!
这场中国制造业的残酷大洗牌中,竞争力不强的传统企业将迎来一场灭顶之灾,而竞争力稍强的传统企业也在感受着寒冬的凛冽,再想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原材料进行竞争已经成了痴人说梦!
生存还是死亡,变革还是封闭,是每一个制造企业必须要面对和正视的问题,无法逃避,亦无法回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