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根据圣训,斋月最后十天中的一个单数晚上为“吉庆夜”(Lailat-al-Qadr / the Night of Power),又称“尊贵之夜”。在某些穆斯林国家中,斋月第27日的前一晚被奉为吉庆夜。伊斯兰教认为,《古兰经》是在这晚首次启示给穆罕默德的。斋月结束后,在回历十月(Shawwal)的第一天便是开斋节(Id-al-Fitr / the Feast of Fast Breaking)。开斋节是一个感恩和庆祝完成真主命令斋戒的日子。在早晨日出后至中午前之间的一段时间,穆斯林要举行开斋会礼。会礼开始时,穆斯林的老老少少自动排成整齐的行列,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叩拜。叩拜完毕后,由领拜者作宣讲。伊斯兰教还规定,所有能负担得起的人,在开斋节前任何时间或开斋节会礼之前,都应该捐赠钱给贫穷的人,称“麦米钱”(Sadaqat-ul-Fitr)。麦米钱的价值应该至少相当于一顿饭的费用。
意义
在穆斯林看来,斋月是一年中最吉祥、最高贵的月份。伊斯兰教认为该月是颁降《古兰经》(the Holy Quran)经文之月。伊斯兰教认为,斋戒能净化人的心灵,使人情操高尚,心地善良,还能使富人体验穷人忍饥挨饿的滋味。
根据伊斯兰教教义,斋月期间,所有穆斯林从每天的日出到日落期间禁止一切饮食、吸烟和房事等活动。通常,人们在天晓前吃“封斋饭”(suhoor),在日落时以食物或饮料开斋,即“开斋小吃”(iftar)。
斋月期间,穆斯林会到清真寺(Mosque)作祷告,学习《古兰经》。除平日诵读的祷文外,他们还会在夜晚诵读一本特殊的祷文,该祷文比一般的祷文长2至3倍,被称为“他那威”(Taraweeh prayer/Night Prayer)。
过程
斋月即指穆斯林在日出后到日落前斋戒(fasting)。斋戒是伊斯兰教念(shahada:affirmation)、拜(salat:prayer)、课(zakat:almsgiving)、斋(siyam:fasting)、朝(hajj:pilgrimage)五项基本功课之一,是穆斯林的一种修炼心性的宗教活动。
穆斯林的斋戒源于早期的基督教(Christianity)和犹太教(Judaism)信徒的一种仪式。当年居住在麦加的先知穆罕默德(Muhammad)为了加强早期的追随者对真主安拉(Allah)的信心,将斋戒转化为伊斯兰教的仪式,后来演变成斋月。斋戒为穆斯林必须遵行的仪式之一,为期一个月,除病人、老年人、年幼者及工作在外者之外,一律要遵行“斋月”禁食。
习俗
穆斯林通常把封斋叫“闭斋”或“把斋”,把斋人每天凌晨3至16时闭斋(不吃不喝),日落星现后,才能饮茶进餐。斋月里常念“普尔干”(《古兰经》的别称)以履“念功”。历时一个多月的斋戒完成后,要在清真寺里举行盛大隆重的开斋节庆祝仪式。开斋节”既是对圆满完成“拉马丹”月斋功的庆祝,又是穆斯林家庭合家团贺,聚会相见的良宵美辰。在这天穆斯林男女要淋浴、燃香、更新衣,前往清真寺参加会礼,听阿訇讲“瓦尔孜”(讲经)。做完礼拜后,家家都要翦炸油香、馓子、麻花,有的还要宰鸡、宰羊,烹制本民族本地区独具风味的菜肴。如宁夏回民的清炖羊肉、粉汤饺子、手抓羊肉、糖醋鲤鱼;新疆的抓饭、烤全羊;兰州的牛肉拉面、清蒸鸡;西安的羊肉泡馍等。亲友相见,互道“色俩目”问好祝安。有的请阿訇到亡故亲友坟墓上育读《古兰经》,悼念亡故的亲人,以寄托哀思,祈求真主慈悯亡人早日进入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