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收藏,可在 我的资料库 中查看
关注作者
您可能还需要

SHEIN被薅:乱象背后,一地羊毛

社媒平台惊现高价“诡店”!

SHEIN被薅:乱象背后,一地羊毛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据Instagram用户反映,一家位于洛杉矶的女性精品店,其平台商店上的宣传语为“改造即是创新”,表明该品牌支持服装改造,所销售服装多为可回收利用材料或废弃面料制成,低碳环保。

不仅卖点出众,而且更为醒目的是其从60美元到150美元不等的标价。虽不算是快时尚的价位区间,但对于声称的纯手工制作的服装来说,该价格似乎低得让人“疑心四起”。

只消进行反向搜索该产品图像,便能证实大部分消费者的疑虑——谷歌搜索结果显示,同样的促销产品在另一家Instagram精品店和全球速卖通平台(AliExpress),正以不到标价一半的价格上架出售。

新奇的服装风格和营销方式,相信让很多用户都以为,该品牌服装均为自主设计制作,而不是从海外制造商采购定制款式。然而恰恰相反,该店铺如Instagram里许许多多的其它“诡店”一般,它们似乎已经成为社媒型商务发展的“另一条腿”。

#1 他山之“价”,可以攻“心”

多年来,Instagram一直在优化其交互界面,提供给用户无缝的购物体验。该平台向社媒型商务转变的步伐快如闪电,为“Insta精品店”这类特定类型的线上业务铺平了道路,这也在意料之中。

然而,这类商家的野心并不只满足于获取Instagram的潜在消费者,而是以该平台为依托,通过网红营销合作或投放定向广告,将客户吸引到他们的独立网站或电商平台,再进行其它的留存动作。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转向社媒寻找新产品和品牌,也比以往更加谨慎。

人们开始意识到,某些品牌并不像所宣传的那样原创真实、物有所值。消费者发现,他们在社媒平台所买到的衣服,比在YesStyle、亚马逊和全球速卖通等这类电商平台,或在SHEIN等这类独立网站上买的同款衣服,价格至少高出两倍之多。

例如,《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中的一名记者以每件34美元的价格,从Instagram精品店It s Juliet购买了两件裙子,这家精品店声称“诚信制造”,结果被发现,在全球速卖通上完全相同的款式每件只售10美元。

#2 冰山之下:商业逻辑全貌

部分顾客更关心的是商品来路。有一类Instagram商家专门从亚马逊或SHEIN等电商平台或者品牌方抢购商品后,并高价抛售以获取暴利,即本文所称的“诡店”;而另一类型的商家自身则无实际仓库与货源,继而与供应商合作,该模式称为一件代发或代发货(Dropshipping)。当然,也并不是Instagram上的所有商家都如前者一般无下限,还是会有很多大型或者初创品牌等常规商家,通过社媒平台搭建商业生态。

但这些线上“诡店”品牌效应疲软,只有为数寥寥的原创产品。殊不知,其背后的商家都很擅长打造品牌数字门面:他们通过猛烈的社媒营销攻势,或通过制造一个个令人信服又模糊的“品牌故事”(揭示创始人和员工的较低限度信息)以赢得消费者信任。

这些“诡店”的吸引力基于某种不可言说的因素——无论是个性因素,如别致的服装设计;还是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如可持续性——让消费者觉得,从此处购买商品,是因为自身与其所展现出来的某些元素相契合。

但没想到的是,“诡店”商家纯粹是在讲故事——故事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盈利——让消费者产生错觉

但也有人可能会说,事实上,整个零售业几乎都建立在某种程度的欺骗之上。毕竟许多零售商都从同一家供应商采购产品,然后经过精心包装,让消费者将注意力聚焦在成品和服务本身。大部分消费者也不会过于关心他们的产品源自何处、生产过程为何样。

尽管如此,差异和排他性的消费心理“错觉”依然存在,这两者强化了顾客对于品牌的忠诚。在实体店购物的时候,这种费劲心思的包装消费者觉得商家的可靠形象“坐实”且可信

当然,对每个品牌来说,造吸引顾客的故事和适当包装才更有助于盈利,这本也无可厚非但“诡店”商家却往往说得比做得好听,他们编造所谓的品牌故事纯粹是为了获取暴利,而非真正揭示品牌成长历程,也往往未能提供恰如其分的产品质量与服务。

人们也只需要谷歌简单搜索一下,就可以让这层“伪装”不战而溃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尽管产品质量和认证等因素可能受到质疑,但“转售”行为一件代发”模式本身并不是非法行为

实际上,一件代发是经历了几十年历史而形成的实践模式,最初出现于家具和电器行业:

商家列出待售产品,但手头没有任何存货。而后供应端达成协议,以较低的批发价格购买产品,这使得供应商可以提高成本获利。当有客户下单时,再由托运人与供应商协调,将货物直接寄送给客户。整个过程无法由商家一人完成期间商品可能需要数周或数月才能到达目的地

店”商家手头握着有限的商品,他们倾向于从SHEIN或全球速卖通等与快递公司合作的供应商那里批发产品例如,Instagram上一家服装店展示了其位于洛杉矶的工作室和展厅的照片和视频,偶尔还会有工人处理运送服装的画面。很大程度上,该店铺的服装与其他来源的服装没有什么区别。

这些品牌都来自同一家供应商,即使他们仍坚称自己是原创的。

兴起的社媒型商务和大规模生产的商品,使各线商店之间模糊的相似性更贴近这也揭示了企业的现实情况,符合作家珍妮·奥戴尔所说的“所有品牌和零售核心的欺骗”。

消费者也逐渐开始注意到并提出合理质疑——为什么到处都能看到不同的品牌标签被贴在同样的衣服上?

#3 “消费”本身仿若一个骗局,但又不完全是

加拿大艺术家丽莎·费弗尔专注产出时尚和文化内容,她对Instagram上的时装“诡店”商家持怀疑态度。在最近的一段视频中,费弗尔将这些商家称为“二重身品牌Doppelganger Brands ,与Cider、Kollyy、Mighty、Emmiol和Juicici等众多服装品牌“撞名”。

在她看来,这些“诡店”的货源似乎来自同一家供应商。然而,费弗尔担心,这些商家们会为了欺骗消费者而对“自家品牌进行过度“粉饰”

“这些店铺显然以年轻女性为目标,但它们似乎在努力调整自己的营销内容凸显所谓的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对自己的做法视而不见。除非他们生产大量低廉的服装,否则任何公司都不可能跟上TikTok的趋势。”费如此说道。

同为DTC出海品牌的Cider被《时尚商业》Business of Fashion)称为“下一个SHEIN”,在今年6月获得了2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以扩大业务规模Cider声称自己是一个“全球视野、社会优先”的品牌,通过预订模式减少浪费,并且“只生产人们想要的特定款式,数量可控”。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告诉《时尚商业》记者,Cider只订购小批量的款式。

然而,消费者声称在全球速卖通上发现了价格低的“同款”服装。这表明,Cider或其供应商可能正同时在别处生产、兜售类似产品。

而这种现象绝非个例,市场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类似“薅消费者羊毛”或者“薅品牌羊毛”的案例。因此,对于从未听说过的线上品牌人们在选择购买时应加倍谨慎。

为什么?只因基于数字界面,建立虚拟店面基本没有阻力。线上零售商起家条件:一个网站、一个吸引人的域名、一个活跃的社媒平台,以及产品供应商。(SHEIN便是DTC零售商的杰出案例之一,近期关于该品牌的热门话题不断涌现。)

背靠大树好乘凉,在SHEIN等快时尚品牌的大树之下,出现了几家推广度较低、根基不明的品牌,它们提供的价格相对实惠,复制了他人的服装风格。甚者,这些“诡店”商家每周都会发布新款式,融入受网络时尚美学启发的时尚“微趋势”,比如暗黑学院风田园风海岸辣妹风众所周知,人们在互联网上的专注时间并不长,所以这些以潮流为基础的服装趋势也难以持久。

为了争取更多的销量,这些“店”正在构建时尚单一文化——文化背景下,消费者虽然从不同的渠道进行购物,但最终依然穿着的衣服。

所以,有可能把这些品牌和更有信誉的零售商区分开来吗?

一些消费者建议在冲动购物之前,先反向到网上搜索商品图片,而另一些人则在Reddit等时尚论坛上寻找顾客评价作为参考。尤其是遇到商家兜售可疑的发家故事时,消费者更需要提高警惕,在遇到新品牌时做好功课,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品牌——尤其是线上的小众品牌——非总是那么“知行合一”

市场中的商家转售行为需要划出道德底线,与其四处乱薅,不如潜心经营自己的品牌,获得坚实的市场口碑,实现可持续性盈利,成为“良币”;一件代发模式发展历程中,商机骤起,准入门槛低且收益高,但也代表着新的市场乱象随机蛰伏,有关部门也更应审时度势,为不断发展的电商市场健全市场制度。

同时,消费者也更应该擦亮双眼,拓宽信息渠道,避免轻易撞上“二重身诡店”,权益受损时,也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自卫。

(编译/雨果跨境 大伟)

(来源:谷哥运营宝典)

以上内容源自外媒,由雨果跨境后台编辑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行业新闻资讯,雨果跨境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分享到:

--
评论
最新 热门 资讯 资料 专题 服务 果园 标签 百科

收藏

--

--

分享
雨果营销达人创造营
分享不易,关注获取更多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