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运集装箱短缺
中国占世界集装箱总产量的9成,但是受劳动时长等相关规定的限制,产量难以短时大幅提升。再加上欧美也面临港口工作人员和运输人员不足的问题,集装箱无人拆卸和回收,自然无法流通至别处。
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是一项衡量海上运价的重要指标,该指数目前已上升至历史最高位区间。海运公司自然对此大为欢迎,但是那些苦于寻找集装箱的物流公司却感到心力交瘁。
上个月因集装箱短缺,印度尼西亚进出口受到严重影响,菲律宾当地的日企因为无法进口零部件也难以依靠现有库存维系生产。如果情况一直无法好转,恐怕连日本也要面临运输成本高涨所带来的商品价格上调,以及进口陷入停滞的噩梦。
2、疫情及相关封锁政策导致港口拥堵
进入2022年后,随着中国农历新年即将到来,美国进口需求强烈,码头工人不足,美国加州附近海域排队等待泊位的船舶数量也再次创下新高。
据南加州海运交易所(Marine Exchange of Southern California)的数据显示,1月6日洛杉矶港和长滩港外等待泊位的集装箱船是创纪录的105艘。
此外,从洛杉矶港最新数据获悉,洛杉矶港和长滩港外目前也仍有103艘集装箱船等待靠泊,船舶等待靠泊的平均时间为17.6天。截至1月14日,洛杉矶港码头上共有46284个进口集装箱,其中包含已滞留9天及以上的15209个集装箱。
3、海运缺乏替代品
在国际货代运输中,海上运输具有运量大、运费低、对货物适应性强的明显优势。目前我国约95%的国际贸易货物量是通过海运完成的。航空或火车运输目前产能有限,缺乏海运替代品意味着供不应求所带来的运输成本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
由此,一些货运公司预计2022年的海运合同费率将实现两位数增长。一位服务商称,随着运输需求的缓解和集装箱运力的恢复,价格上涨将放缓。然而,他说,“我们预计到2023年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整个2022年都是产能受限的市场,存在通胀压力和严重的运力中断局面。”
4、企业如何应对运价高涨
首先,企业要了解自身的业务,并时刻注意市场上变动,看一看竞争对手和他们的选择。越了解自己的业务,在谈判货运合同时,就越有把握。
其次,提高集装箱的利用率,规模经济也可以带来红利。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数量,尽可能多地装满一个集装箱,在减少运输次数的同时,也会使每单位的运输成本下降。据悉,豪速通物流在整箱、拼箱方面很有经验,其能根据客户自身需求定制个性化服务,专门处理,不会混箱,保证清关速度。
最后,企业要尽可能地预测发货量,提前安排发货,减少存储时间和库存量,同时改善现金流。与承运人商定合同费率,在一段时间内固定成本,也是一种方式。但需注意的是,仅靠线上交流可能会踩很多坑。更安全的方式是实地甄选物流商资质,乃至观察物流商组织形式和发货情况。在签订合同时,确保尽可能地了解其所包含的一些物流费用和附加费用。
(来源:麦可谈跨境)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