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京东金融广告被骂上了热搜,看了一眼视频,真的是一言难尽。
视频开头是在一辆飞机上,一位身穿迷彩服的中年男子扶着身边的母亲,显然母亲身体不适想吐。男子叫来空姐求助,问是否可以开窗或换座位。
男子“开窗”的言论瞬间引起了前排其他乘客的鄙视,被吐槽“没坐过飞机吗?”,“出了事儿你负责啊”。
这时,空姐走过来问“请问您是需要升舱吗?升舱费用是1290。”相信很多人会瞬间产生很多黑人问号,空姐竟然不帮忙解决头晕的问题,反而推销头等舱。
男子打开手机一看,余额只有53.12,无奈的说“不了吧”。
这时坐在后排的大哥终于看不下去了,直言道“升舱的钱我来出!”看到这里,我还以为大哥要路见不平,自己掏钱相助了。谁知道大哥说了一句“把你的手机给我”,然后一顿操作猛如虎,给男子贷款了15w,并说出广告语——“这是你在京东金条上的备用金,急用钱的时候随取随用。”这慷慨的样子,还以为是免费拿的,不用还了。
除了这条飞机广告外,京东还出来一系列的“土味广告视频”,基本换汤不换药。比如住酒店没有钱,帮忙申请贷款。送外卖时扶老人,老人为了报答小伙子,给小伙子开通了贷款。视频广告基本都是覆盖了各种社会热点,比如贫富差距,扶老人,相亲等。通过恶意放大矛盾点,制造热度。
这几年投放了挺多广告,有一个现象就是投放广告的门槛越来越低,广告质量也参差不齐。如果不做品牌的话,确实没必要花大价钱去拍创意广告,但不得不说低质量的广告越来越多,充斥在各个APP和网站上,用户体验感直线下降。
很多人可能觉得像上文的京东金融飞机广告,剧情如此狗血,应该没人会相信。但其实并不是,现在的大数据越来越发达,受众定位准确度也逐步提高。如果当你刚好缺钱用,又恰巧有贷款广告跳出来,你的想法可能就不一样了。
说到大数据,不得不提12.17日,美团会员控诉被大数据杀熟,明明是同样的产品,老客价格却更高。其实,杀熟现象早就屡见不鲜。之前我买机票的时候,3个账户搜出来的价格也各不相同。
豆瓣上有个“负债者联盟”,里面欠钱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归结起来,要么是创业失败,要么就是超前消费。但正是因为贷款产品层出不穷,变相提高了人们贷款的容易性。刚开始可能只是猎奇,一点点陷进去,最后不得不以贷养贷。
我之前投放过一些现金贷APP,实话说认认真真做素材带来的转化率大多没有诱导广告转化率高。素材质量倒是其次,内容形式才是转化的来源。不止现金贷,包括之前测试过的一些其他类型的APP,特别是投放到东南亚或者南非等相对低端的市场,“低质俗气的广告”表现真的蛮让人意外,就算底下评论很糟糕,但转化效果却相反。
不过,这也仅限于一些小体量或者受众定位低的产品,如果走品牌化,投放高质量的广告才有益于后期发展。之前碰到一些产品,开始还挺不注重素材审核,基本转化好就上。但等到后期,慢慢发展成某个领域的独角兽,各项素材审核的流程和标准也提高了。
所以说,体量大的公司还是别搞“低俗”广告了,毕竟现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一不小心翻车,就得不偿失了。(来源:十一二八)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网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
(来源:十一二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