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cifnews.com/dev/20220413/fd260e3f085344f08d40c074f20445cc.jpg?x-oss-process=style/user-list)
知道今年生意难,但没想到这么难。
开工前,美国市场地震了两次:
“免税时代”终结:取消800美元以下小额货物关税豁免,并加征10%“中国特别关税”,直接击穿跨境卖家利润红线;
美国邮政停运:美国邮政(USPS)突然宣布暂停接收中国内地及香港包裹,跨境电商圈瞬间炸锅。
然而戏剧性反转在24小时内上演:
2月5日,USPS 官网紧急更新公告,宣布“即日起恢复接收中国包裹”,并承诺与海关合作建立新关税征收机制以“减少干扰”。
当“政策过山车”成为新常态,跨境生意的底层逻辑正在被改写。
对此,我们整理了中外的资讯,并请教了 DeepSeek,跟大家聊聊是怎么回事——
一、从“政策红利”到“合规重压”
美国“最低限度”关税豁免条款(de minimis)自1930年代设立,但中国玩家大规模“善用”规则,也不过是近几年。
2016年,美国立法将最低限度包裹的价值限制从200美元提高到800美元,大大降低了跨境生意的门槛。根据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统计,通过免税政策进入美国的包裹数量,从2015年的1.39亿件激增至2024年的13.6亿件,占美国全部货运量的90%。
这一政策推动了 Temu、Shein 等跨境巨头的崛起,同时惠及众多中小卖家,不仅省去本地仓储成本,还为供应链提供了更灵活的生产周期。
然而,这也是价格战的催化剂。
本土的零售商、制造商一直都认为这一政策不公平,Temu 和 Shein 的低价策略,让大家的价格持续下探。
打不过,那就加入。
去年11月,亚马逊也推出了超低价商品专区 Amazon Haul,涵盖服装、家居用品、小工具,许多商品都能在 Shein、Temu 和 AliExpress 等平台找到同款。
图源:Amazon
拜登政府曾提议修改政策,以缩小适用范围。当时就有预计,约40%的美国进口商品及70%的中国服装、纺织品失去免税资格。特朗普的新关税政策则“一刀切”,彻底取消了这一豁免。
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一位经济学指出,“取消免税政策后,卖家需承担额外的行政成本,包括支付美国当局,及物流公司的清关费用,预计每个包裹的额外成本将超过20美元”。
我们也可以根据目前的关税政策,浅算一下。
以一件中国出口的T恤为例,FOB 价格10美元,新政策下可能缴纳的税:
1. 基础关税
依据美国海关税则(HTSUS 6109.10),棉质T恤关税率为16.5%,即1.65美元。
2. 新增关税
特朗普最新行政令,中国商品需加征10%,即1美元。
3. 潜在叠加税
如果该T恤含化纤成分等,适用301条款,还需再加25%,即2.5美元。
这件T恤需缴纳的税费可能高达5.15美元,即综合税率可达26.5%-41.5%,终端售价需上浮30%-50%才能维持利润。(计算由 DeepSeek 和 ChatGPT 提供支持,结果仅供参考)
而新关税政策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才刚刚开始。
当地时间 2025 年 2 月 4 日晚间,美国邮政服务(USPS)突然宣布暂停接收从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寄出的包裹(信件和平件除外),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可能是由于新政策调整,所有中国包裹必须通过正式海关程序入境,USPS 需调整操作流程,以配合新关税政策的执行和监管。
目前美国邮政已出公告,从当地时间2月5日起,将继续接收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邮局的入境包裹。
对于开年就要发货的商家而言,还是有影响的。
部分卖家在短短一天内就要转向其他物流渠道(如 DHL、UPS),但这些渠道费用相对高昂。如,0.5kg 的小包裹从深圳发往洛杉矶,UPS 的运费不仅比 USPS 多出1倍,还有月度浮动的燃油附加费。
新政策的物流调整,还可能延长清关时间,不少卖家和消费者反馈,4日凌晨便收到包裹需补税的消息。
二、行业洗牌与重构
这一次美国输出的,都是“真实伤害”。
1. 短期阵痛
对于依赖“碎片化供应链+免税直邮”的中小卖家,无疑是重击,整体利润可能缩水50%以上,一些长尾 SKU 或将被迫退市。
即使是有海外仓的商家,也可能受到影响。“拆单避税”的策略被彻底封堵,(如将1000美元的包裹拆成2个500美元的小件,以此避关税),甚至有供应链中断的风险。
2. 价格战退潮
低价策略,在当下无疑是自戮。
目前的政策与市场环境,让中小卖家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尤其是靠“击穿地板”价叫卖的商家,行业资源将向头部和品牌集中。
即使是主打低价的平台,也在快速整合供应链,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Temu 已推出半托管模式,要求部分卖家提前备货至海外仓,以提高履约效率并规避关税不确定性;Shein 则计划投资5亿美元建设区域配送中心,将整体配送周期缩短至3天。
与此同时,品牌溢价崛起。
合规成本上升,倒逼企业转向高附加值的产品,具备市场认证、设计专利的品牌商将收割市场。例如,EcoFlow 最早是一家工厂模式的企业,但抓住了户外电源的需求,打造了一个高端储能品牌,其产品售价相比普通户外电源贵50%以上。
3. 物流模式变化
在关税政策持续收紧的背景下,海外仓正从“效率工具”转向“生存刚需”。
据市场调研机构 Frost&Sullivan 预计,中国 B2C 跨境电商物流市场中,海外仓模式将以13.7%的年复合增速扩张,至2028年突破3870亿元,市场份额将提高至51%。
这意味着每10个跨境包裹中将有5.1件通过前置海外仓完成交付。
政策端也正强力助推这一趋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海外仓智能布局”写入“新质生产力”培育体系,配合海关总署第52号公告取消出口海外仓备案制的改革,中小卖家入驻海外仓的时间成本从45个工作日缩短至即时生效。更值得关注的是,财政部同步推出的海外仓建设专项补贴,在深圳、义乌等试点城市,合规企业可获取单仓最高300万元的基建补助。
图源:中国政府网
从运营维度考量,海外仓成关税“防火墙”,在多变的政策下,关税成本相对稳定。
补充说明一下,海外仓也需要按政策纳税,只要货品是“Made in China“,都无法合理规避。目前情况来看,以往在墨西哥、加拿大转运到美国的路子大概率也是堵死了。
三、应对建议
短期来看,成本、淘汰率上升是必然发生的。但生存空间压缩也在倒逼行业升级,通过供应链优化、定价策略调整等应对方法,短期压力亦能转为长期竞争力。
1. 选择多元化物流渠道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今天 USPS 能停运,明天其他物流公司也能跟随或“坐地起价”。
选择多个国际快递、美森快船等物流专线,同时探索海外仓发货模式,不仅能提高配送时效,还能分散单一物流体系风险。
2. 定价与营销策略调整
在外力影响下,降本增效和内卷不是对弈的唯一出路。
通俗来说,就是大家一起涨价。
要涨价,但不要涨得太直接。首先,定价要预留浮动空间,以应对汇率、物流、关税等费用的波动。其次,可以适当提高包邮门槛,将额外成本合理分摊至商品价格中。
同时,高复购商品可试行“订阅制”等营销策略,锁定长期收益。
全球都在重新审视电商务行业,除了美国,欧盟、土耳其等国家都在计划收紧政策。美国近期一系列的动作,也许只是今年的第一次月考。
行业正向“海外仓+本土化服务”的模式转型,兴趣电商、AI应用等新业态仍会注入新力量。
新年伊始,也是企业重新布局的时间窗口。
(来源:跨境Ads_阿泰)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