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波动,美国就给跨境电商卖家们“送”来了一系列“政策大礼包”,这组合拳打得大家有些措手不及: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
取消价值低于800美元商品的进口关税
美国邮政局宣布暂停接收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包裹(该项政策在12小时后美国又宣布恢复接收)
图片来源:卧兔公众号
这些“大礼”被普遍视为对中国边境电商的“精准打击”,尤其是依赖低价策略和边境直邮模式的中国企业。但是,危机背后往往蕴藏着转机。在政策迫切收紧的形式下,边境震荡的机会更向品牌出海聚英镑。
话说说加征关税这件事先来说,10%的关税加征,听着吓人,从和卖家讨论的结果看,对跨境电商行业来说,影响真没多大。
大部分中小卖家由于采用双清包税的方式,受到的影响不大。这种模式,就是找货代或者物流公司,他们把出口报关、进口清关,还有进口要交的关税、关税啥的,都给卖家包圆了。关税一加,成本肯定得涨对吧?但在双清包税了,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提供这些服务的公司,就把各种成本综合起来算报价。关税涨了,他们把多出来的成本,慢慢分摊到很多客户头上。客户多的这么一分摊,落到单个中小卖家身上的成本增加,没那么吓人了。
再看看大卖,都说他们公司自己负责进出口报关和退税,少多少低报点“夹带私货”。但打算上市融资的大卖,低报这条道就比较险,合规就是条高压线。而且10%关税和曾经加传言的50%就不是一个量级的了,10%可就说是让点“蛋糕”保全大局,50%就是“剃骨”的程度。这类的大卖也有说准备去周边国家设厂,来个围围救赵,但是美国的关税政策走向扑朔迷离,今天说一个明天做二。其他国家建厂去建厂,从旁观者角度看,多少有点不靠谱。
美国的新关税可不是只针对中国,只要不在美国本土生产,都可能挨打,墨西哥、加拿大就也其中,都是对美国出口的前几名,像越南这种对美国进口都排进前十,卖家跑去东南亚找生机,按现在这个趋势,未来也难说。
所以,联想传统外贸千百万上亿级的订单,像B2B、FOB模式一样,关税根本上避无可避,在这种蝴蝶效应下,东南沿海外贸工厂型企业直接倒闭,跨境电商这10%关税改为宽松,毕竟还有转圜的余地。
实际上,关税政策调整实际上对小额包邮影响更为明显:取消800美元以下商品的关税免税后,单件商品成本将增加3-7.5美元(以10%-25%关税计算),对TEMU、SHEIN这种依赖“9.9美元包邮”的平台简直是致命打击,直接于倒逼消费者回流到原有的原有平台。
因此,受冲击最大的是“全托管”模式和境内自发货模式的平台卖家,以境内自发货为主的独立站卖家,因此他们不得不重新占用自己的运营模式,探索像半托管、海外仓发货等新的路径。
物流方面,USPS的这次“插曲”也给跨境直邮模式敲响了警钟。现在,部分头部物流公司已经公告表示每票加收20元报关服务费方式,提前新增关税,增加物流成本。加上清关再转变后,成本拉高不说,效率在现有7-10天的基础上增加3-5天,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图片来源:卧兔公众号
虽说美国新政“搅局”,跨境电商行业的“救命稻草”也在这里。
关税征集一旦拉高,低附加值的品牌就像坐过山车,受政策牵扯。但高附加值品牌商品的溢价能力对抗,关税面对冲击缓冲作用比较好。跨境卖家要做的就是加速从“卖货”转向“卖品牌”:
通过差异化定位、升级、故事等一众手段跳出“价格战”泥潭,开始向品牌价值、本土化运营和社交裂变,在美国建立起了竞争壁垒。不少卖家还在为关税成本焦头烂额的时候营销,像花西子这样“隐形赢家”,就靠着这套,在TikTok上玩得风生水起,批量制造“爆款神话”。
拿特木来说,它的“半托管模式”就在玩花活——把25%的GMV转向美国海外仓,这招就直接让清关时间短片到3天,总结就是通过爆品预存海外仓实现供应链领先、遵循合规信贷、文化融合+热点营销的法子,缓和政策风险。
所以想在美国市场发展的跨境卖家,海外仓的布局也值得重视。但是,关税带来的库存滞销风险也值得注意,这就要求卖家的供应链得到最大限度的弹性,能屈能伸,才能应对各种情况。
红人营销的长尾效应那可不容小觑。就像TikTok美区,用户都超1.7亿了,它去中心化的内容生态,简直就是品牌最触达目标客户的“秘密通道”。而且现在TikTok美区的流量红利还在窗口期,所以获取观望者的时间简直了。
与传统广告相比,红人营销通过“信任传递”更容易建立品牌忠诚度。在政策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红人内容可帮助品牌价值扎根本土,触达大量潜在用户。
2025年的关税政策就像一面镜子,洞察了边境行业的浮躁和痛点,也让真正深耕品牌价值的玩家浮出水面。
复杂的市场环境,单打独斗早已经难以破局。卧兔网络凭借“资源+技术+服务”的三重赋能,成功助力了5000多个知名品牌、10万+跨境用户实现出海营销覆盖。在既定的红利期中,让卧兔网络和你一起,做时间的朋友!
(来源:跨境小兔)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跨境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